石柱县民族中学
创新办学模式 建设特色名校
核心提示:近年来,石柱民族中学始终坚持以民族特色为龙头,力求教学科研、体育艺术均衡发展,以“不求人人圣贤,但求个个成才”为办学理念,以“德业并进,至臻和谐”为校训,凭借得天独厚的民族教育资源优势,遵循精细化管理模式,将市级科研结题课题“目标定向——分类指导”、国家级科研课题“扬长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结合,争创“课改示范校”,积极探索“综合高中”办学模式,深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使该校成为享誉全国的民族教育特色名校。
目前,石柱民族中学拥有5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428人,2012年、2013年、2014年和2015年的中考、高考成绩连续四年创新高,先后荣获“2012年中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十佳特色文化校园”、“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市健康校园示范学校”、市首批“综合高中示范学。
精细化管理
探索“综合素质”办学模式
石柱民族中学将市级科研结题课题“目标定向——分类指导”、国家级科研课题“扬长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结合,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新课改领导小组,制定了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指导方案、奖惩方案、督查方案等,注重教育教学管理精细化,通过对“教学、班级、学生”这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探索“综合素质”办学模式,全方位推进课改。
强化精细化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精抓、细抓课堂教学成为石柱民族中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该校狠抓教师工作纪律,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备课,不打无准备的仗;认真钻研高、中考试题和《考试说明》;把好“讲”课的尺度,由细讲到精讲到少讲甚至不讲,循序渐进;转变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严格执行校级领导、年级主任、值周领导、教务处领导等每天早中晚巡查制度,有效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强化精细化班级管理。该校严格落实班级责任制,年级将各类目标、指标分解到班,重点培养“临界生”,责任到人、惩罚到人,使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都成为教育者和管理者,力争打好总体仗。
强化精细化学生管理。学校要求教师全方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认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尊重个性基础上因材施教,分类教学,根据学生特征,努力让“稳定生”更优,“临界生”思优,“学困生”赶优。
大胆探索 完善民族特色教学模式
要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发展目标,推进科学合理的教学改革十分紧迫。通过科学分析探究,该校提出首先要落实好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在全面推行谭小林老师的“读思练”课堂主体导学模式的同时,立足实际,借助学校已结题的“目标定向——分类指导”课题,开展校本教研,积极探索和逐步完善具有民族中学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该校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进行教师培训,派出优秀教师、班主任到教育发达的江苏、河北、山东、成都等地学习;不定期请教育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并进行现场指导;定期举行新教师“达标课”活动和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示范课”活动。
据了解,从2017届开始,学校计划借船出海,走与成都七中联合办学之路,通过直播教学和录播教学,充分利用成都七中的优秀教师资源,打造民族中学的优质教育品牌,让不可能变为可能,三五年后,让民族中学更多学生能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
同时,为开阔学生视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该校还开发出了《土家竹铃球》《土家天地球》《石柱历史》《石柱我的家乡》等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让校本教材进课堂;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民族特色艺术项目;在全县领先开设初中选修课,实行走班制,并将开设选修课与教师的职称晋级挂钩,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挂钩。据了解,学校自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土家竹铃球”、“土家天地球”在第六届、第八届、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民运会上摘金夺银,创历史纪录。
培育人才 打造强大执行力团队
促进毕业班的规范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多措并举,强化“三个团队”,建立起了一支有强大执行力的管理团队,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一是优化毕业班管理团队,着力加强对两级毕业班的领导和协调,由校长亲自担任毕业班管理者,一名副校长或优秀中层领导具体分管两级毕业班,并蹲点年级进行全天候管理,保证现场办公,反馈及时,政令通畅,上下一心。
二是优化毕业班教师团队。学校视毕业班工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在师资配备上由两级毕业班首先在全校选择优秀老师,将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充实进毕业班。让每个班级都能形成一股合力,为实现毕业班最后能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保障。
三是优化毕业班“家校”共育团队,成立了毕业班家长委员会,让有责任心、有全局意识、有共育意识的家长进入家长委员会。通过及时召开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班主任家访,家长开放日,开辟家校通等方式,与家长共商育人大计。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营造浓郁的家庭学习气氛,做好家校共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