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新常态下区域发展新跨越
九龙坡“八马”齐奔 “九龙”腾飞
核心阅读:
新常态,须有新作为!
处于都市核心区与都市拓展区结合区域的九龙坡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驱动战略引领区域发展大局,敢做善为、攻坚克难,开创了全区转型发展新局面。
2015年,九龙坡区砥砺奋进,乘势而为,坚持创新引领、深化改革开放、推动转型升级,转型发展动力更强、后劲更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马齐奔”“九龙腾飞”之势!
敢做善为
区域经济发展“九龙腾飞”
九龙坡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转型提质”,不断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加快全区转型升级。
该区通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区域经济量质齐升。2015年以来,九龙坡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园中园”提速建设,引进龙芯光电等重点企业6家,莱斯康电池等3个项目顺利推进,松录科技等8个项目投产,预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工业中的占比达17%。鑫源农机通机等8个项目加快推进,5个技改项目深入实施,一批“三高一低”落后产能被淘汰。区政府出台推动楼宇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提速建设36个重点商业商务项目,攻坚推进13栋重点楼宇,5大特色楼宇集聚区初具规模;大力发展电商、金融、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等产业,文化产业产值位居全市前列,预计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占比达60%以上。
改革开放力度加大,激发出九龙坡发展新活力。该区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入,儿童公园等12个项目PPP投融资改革破冰、总投资达147亿元;全面推行“三证一照”等制度改革,新增市场主体2万余户,总量达13万户,居全市第一;全面完成村级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清理资产4.1亿元。该区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积极对接重庆自贸区申报工作,推动在白市驿布局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奥园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成开业;渝黔客运线、华岩隧道等项目加快建设,南北干道二期工程建成通车,区域开放路径更加通畅。
该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优化体制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集群。2015年,重庆科技服务大市场开业运营,成功打造12个众创空间,新增市级科研平台14个;培育创新主体,新组建生物医药等4个产业联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9家、高新技术产品298个;提升服务质量,助推6家企业新三板挂牌,4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2015年,该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同比增长11%左右,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8%。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内资470亿元、增长17%,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增长5%,外贸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增长25%。
科学谋划
八大功能板块“八马齐奔”
九龙坡区委、区政府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制定了全区通过八大功能板块引领创新发展的战略举措。
区委、区政府把八大功能板块作为落实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载体和主平台,并将八大功能板块由发展路径上升为发展战略,完善健全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板块管理运行更加高效。各板块、各镇街、各部门密切配合攻坚克难,干出了公园建设百天开园的“板块速度”,招商引资当年签约当年投产的“板块效率”。
2015年,九龙坡区八大功能板块全面提速。杨家坪板块“三区两带”联动发展,九龙熙街建成开业。石桥铺板块突出“高”“新”引领,新引进高技术企业6家,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园建成营运。九龙半岛板块构建“一带一核三区”产业规划架构,实现筹融资9亿元。彩云湖板块五大片区融合发展,盘龙新城形象初现,二郎总部经济楼、九龙科创中心建成投用。华岩新城板块城市品质全面提升,建成华福公园等4个公园,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高新区西区板块加速新兴产业聚集融合,引进雅科博二代光纤等战新产业项目12个,中显智能等16个项目建成投产。陶家板块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引进盈泰富讯智能穿戴等21个项目,赛力盟二期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西彭板快产城融合,小塆立交等1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华翔汽车后视镜等7个项目投产放量。
砥砺奋进
改善民生奏响“和谐之歌”
九龙坡区委、区政府坚持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奏响区域发展“和谐之歌”。
2015年,全区25件重点民生实事顺利推进。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险参保人次、参保企业数量均居全市第一;竣工保障房59万平方米,完成棚户区改造20万平方米,综合整治老旧社区15个;新建公园5个,新增绿地面积108万平方米;健全治安防控体系,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0%以上。
全区社会事业均衡发展。该区2015年新建、续建学校16个,普惠幼儿园达121所,重点本科上线人数增长率连续4年居主城第一,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先行区。4个镇通过国家级卫生镇技术评估,市级卫生镇覆盖率100%,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
该区坚持以人为本,抓城市建设树形象聚民心。2015年,该区两大商圈提档扩容,“美丽乡村”三大片区提速建设,6个公园建成开放。变电站、城市管网、公共停车位等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该区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城管执法与清扫保洁下沉镇街,市容环境综合治理整治老旧社区15个、背街小巷项目37个,规范特色夜市19个;深入实施环保“五大行动”,关停重庆发电厂,空气优良天数达287天,PM2.5浓度下降21.1%。
全区深入推进社会文明十大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积极举办环保“进学校”、生态文明大讲堂等专题教育活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该区还深入推进“志愿者之区”建设,培育民安华福“五色志愿者”、黄桷义工等品牌,注册志愿者1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