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1月2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2016两会特刊
版面翻页
2016两会特刊
58

迎来历史新机遇 步入发展快车道

潼南:用数字说话

□ 作者 文/唐银刚 图/潼南区委宣传部

核心提示:2015年,潼南撤县设区,新区新机遇、新区新发展,潼南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经济发展为核心,探索创新,实现全年GDP增长12.5%,使该区经济全面提档升级。

关键之年,潼南区因势利导,聚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抢抓机遇、创新实干,在严峻的经济大环境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全区经济依然保持良好态势。

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27倍,年均增长13.8%;地方财政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4.8亿元和19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98倍和3.1倍;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92亿元和3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2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6408元和11789元。

在这一连串增长的数字背后,是潼南区委、区政府“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的励精图治,代表着潼南区经济提速发展。

以优化结构为经济保驾

近几年,潼南区深入推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富民兴潼”为主题,立足“新型工业基地、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西部绿色菜都、川渝合作示范区”发展定位,抓住历史机遇,优化产业结构,在开发开放中循序渐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潼南区立足“一园三区”发展平台,强化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项目38个,启动建设33个,竣工投产23个,入园企业超过200家。航电枢纽、东安大桥、产业大道等重大项目亦在有条不紊地建设实施中。而这些新兴企业和新启项目带来的是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13%,增速位居全市前列。

经济增长的核心在创新,而创新的核心在人心。据此,潼南区立足“一江两岸三大片”城市发展框架,加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把人引进来,让心定下来。通过发挥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城市发展空间由22平方公里拓展到40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一座城。为了进一步提高城镇承载力,潼南区对20个场镇的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使城区面积扩容1.5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1.5万,城镇化率达到46.5%。

工业和农业就像一把双刃剑,使用巧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潼南区在大力助推城市提档升级的同时,也助力农业提质增效。提出100平方公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和“百村百园”工程,通过努力,目前已建成专业村、标准园80个,并荣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国家级农产品进出口示范区等“国字号”招牌。

以科技创新为经济加速

“坚持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互动发展,不断创新,协同推进,争取为‘十二五’划上圆满的句号,为‘十三五’打开一扇敞亮的天窗。”潼南区区长蹇泽西在潼南工业园区调研时说道。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潼南区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把工作落到实处,实施科技计划项目50个,同比增长10%;专利授权594件,同比增长19%; “星创天地·潼南农家”更是成为全国农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现代农业展览馆亦成为全市农业科普基地。

如今,隐忍着变革的阵痛,三次产业机构由“十一五”末的23.2:36.4:40.4调整到16.8:53.4:29.8,使产业配置更加合理。此外,潼南区以创新为驱动,建成研发中心4个、专家大院5户、科普示范基地26个,专利授权1291件,高新技术产品年均增长78%,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

以节能添绿为经济护航

绿色发展是关键。潼南区大力提倡旅游经济,尤其在乡村旅游上下足功夫。目前,已实施建设“双百工程”,搭建起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为支撑、“百村百园”为基础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推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培育新型经营主体4759个,将农业与旅游结合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举办菜花节、桑葚采摘节等特色节会,累计接待游客2000万人次,让“绿色潼南”美誉广为人知。

“绿色潼南”来之不易,为了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果实”,潼南区委、区政府举全区之力,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狠抓节能减排,加强涪江、琼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入5000万元开展琼江河流域综合治理等,成功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了16%,城乡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45%。

如今,站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的交汇点,新的活力正在迸发,新的动力加速聚集。

 

 

录入:唐银刚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