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为传统农业插上腾飞翅膀
黔江做强桑蚕产业培育富民增收支柱
【核心导读】
种桑养蚕、剥茧抽丝、缫丝织绸——农业社会的这一传统产业,被黔江区注入新思维,整条产业链不断做大做强。2015年,黔江蚕桑产业实现了桑园面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蚕茧产量稳中有升,丝质产品产销两旺,蚕农收入大幅度增长的良好局面。
黔江处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核心地带。近年来,黔江区没有为单纯追求GDP增速蒙蔽双眼,找准蚕桑这一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切合点,立足生态做经济,区委、政府把蚕桑产业列入全区三大农业骨干产业,从人力、物力、财力给予极大倾斜。
2015年,全区巩固优质桑园面积10万亩,完成新栽蚕桑0.67万亩,产茧7.815万担,蚕茧张平单产36.9公斤,再创历史新高,蚕农售茧收入1.43亿元,户平养蚕收入7728元。通过“桑菌、桑菜、桑药、桑鸡”等综合开发利用,全区蚕桑综合利用开发将实现增收3000万元以上,户平蚕桑总收入已超过10000元。产茧量继续位居全市第一,实现了蚕茧增产、蚕农增收的双赢目标。
明目标 桑园建设筑基础
桑园建设是蚕桑生产的基础工作,对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015年初,黔江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认真抓好2015年蚕桑生产工作的意见》,明确蚕桑生产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制定严格考核机制,配套系列奖补政策,促进了蚕桑生产各项工作稳抓不懈。
同时,黔江区蚕业有限责任公司狠抓桑园管理,扩大优质高产桑园面积,提高桑叶产量和质量。2015年,全区共外调良桑嫁接苗“强桑1号”533.6万株。通过农户申报,乡镇规划面积,区蚕业发展指挥部核查地块,公司组织桑苗,茧站指导栽植,确保土质好,面积实,集中成片,规格规范,进一步壮大了黔江区优质蚕茧生产基地,推动了黔江区蚕桑产业较快发展。
目前,黔江区21个乡镇正在积极规划落实冬栽桑工作,以“干田好土、集中成片、规格规范”为原则,计划用“强桑1号”新建桑园1.2万亩。另外,政府通过对桑园肥料、统防药物等方面进行补贴,有效地提高桑园的管护水平,进一步增加有效桑园面积,为黔江区蚕茧产量稳步增长奠定了基础。
提质量 科技引领强发展
黔江近年来产茧量跃居全市第一,蚕桑产业成为地方支柱产业。黔江蚕桑产业发展有何“秘密武器”?
黔江区相关负责人认为,注重科技融入和产业链延长,是黔江蚕桑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二法门。
“参加蚕桑专业培训班,既帮我解决了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又让我直观地学习了桑园建设、蚕病防治等操作和管理技术,发展蚕桑产业我更有信心了!”黎水镇田维丰,前几年深受外出务工之苦,决心返乡大干蚕桑产业,2015年产茧126.7担,收入22万元。
针对蚕农养蚕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黔江区坚持科技兴蚕,以质取胜。
黔江区蚕业有限责任公司完善了《黔江区小蚕共育管理办法》,强化小蚕共育技术培训和指导,对全区300多名共育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该公司还开展乡镇蚕桑技术培训会15场,对蚕农、驻村干部进行了直观、生动、系统的培训。在养蚕期间,该公司根据气候变化和蚕儿发育情况,不定期地向蚕农发布蚕桑技术信息500余条,受益蚕农达18000多户。该公司继续进行抗脓品种“华康2号”试验,以及认真调查“强桑1号”桑品种的生产特性,这两个桑蚕新品种将在黔江全面推广,切实做到桑蚕品种优良化。
产业化 华彩锦绣销天下
只有不断延长产业链,才能实现产品利益的最大化。在发展蚕桑产业上,黔江并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产业上游供应商。
在黔江正阳工业园区,重庆市双河丝绸有限公司正加足马力生产。在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担担雪白的本地产蚕茧经煮茧、缫丝、绞丝、织造、染色等工序,变成各色丝绸制品。公司的产品展示厅内,各类丝绸产品摆满了货架。
“我们公司生产的‘武陵山’系列丝绸制品除畅销全国外,还远销印度、日本、韩国等地!”公司董事长陈松奎自豪地说。
在双河丝绸的带动下,如今已有8家来自浙江桐乡市的丝绸企业入驻黔江,并在黔江区政府的引导下抱团成立了“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 2015年生产白厂丝870吨、织绸160万米、蚕丝被9万床、地毯2万平方米、服装80万件,实现工业总产值8.5亿元,销售收入7.6亿元,利税7500万元,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常年解决1000人以上就近务工就业。黔江生产的高档丝织绸缎、真丝服装、蚕丝被等产品远销印度、日本、韩国等地,实现利税5亿余元。黔江丝绸,已成为该区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
加工企业的不断入驻,不仅填补了黔江丝绸的产业空白,也让黔江成为辐射带动武陵山地区蚕桑产业大链条的核心,一个集桑、茧、丝、绸、服装、贸易于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已基本成型。
预计到“十三五”期末,黔江区茧丝绸产业将实现总投资25亿元的目标,达到年产4A级以上白厂丝1000吨、高档丝织绸缎1000万米、真丝服装400万件、真丝针织服装100万套、蚕丝被50万床,年加工提取蚕蛹油300吨;实现年产值5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提供就业岗位1万个,带动3.5万名农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