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1月2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会议专刊
版面翻页
会议专刊
07

让重庆更快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 作者 本报记者 凌云 特约记者 黄典

互联互通”“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共享发展”是《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重要关键词。2015年末,重庆市把“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以重庆为运营中心的中国—新加坡政府间第三个合作项目,以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题,在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实施合作。重庆正以积极的姿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和长江经济带等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

基于这一重大历史背景,市政协常委、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钊委员参与了西南大学重大决策咨询项目,就“重塑经济地理视角下重庆区域发展的关键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王钊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了《关于中新政府间第三个合作项目建设中重庆融入全球生产网络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加强互联互通,防范可能面临的诸多风险,让重庆更快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重庆如何更快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加快互联互通是关键。互联互通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成功与否,但它又不会自动地促进地区间的经济活动,需要在经济接触带和产业合作带推动生产网络的全面整合,而非仅仅是增加跨区域的跨境贸易。中新政府间第三个合作项目建设的成功实施,将为重庆更快地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提供条件和制度便利,但如何融入的问题仍需要高度重视和系统布局。

王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根据目前重庆拥有的工业基础及技术力量,重庆在融入东南亚及全球生产网络进程中应警惕几个问题:

一是可能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重庆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定位。重庆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现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重庆在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中是处于核心地位还是边缘地带,将决定着重庆将来经济发展方式和可持续性。并且这种地位一经确立,将会有一段相对稳定的角色惯性锁定期,除非一些根本因素发生变化,否则很难显著改变。

二是有可能扭曲重庆的国际收支结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在新的分工体系中重庆往往仅能参加生产过程中的一段,但在贸易行为上却有可能表现为整个产品的交换。具体表现为统计上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而实质仅仅为高新技术产品的组装,仅是高新技术产品最边缘的环节。

三是贸易数量的剧增,有可能不是生产能力提升的结果。随着“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的推进,重庆贸易和投资数量将急剧增长,但这更多表现为产品的国际分工体系中零部件和中间产品频繁进行跨境贸易甚至是反复贸易,迅速增加了贸易量。

“重庆目前还处于欠发达阶段,经济总量还不大,工业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重庆在融入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如果不正确处理好以上几个问题,可能将面临处于全球分工体系较低层次,进入以资源换微利的传统低端经济发展方式;对非本土核心环节企业的依附性上升,角色被锁定在附属环节;本土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集群缺乏微观主体支撑;产业链条短、水平低,不利于带动重庆产业升级等诸多的风险。”王钊委员对此表示担忧。

未来,重庆将面对产业转移与升级对抗的新常态,既担心来自低端市场的竞争,又渴望在全球产业链中迅速提升分工地位。如何降低这些风险?王钊委员建议:

利用大型产业集群,实现嵌入升级。重庆应重点考虑引进一批如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综合化工以及能源等产业有较强集群效应的外资项目嫁接到本地优势产业集群区域,以刺激和促进本地创新活动,提高地方集群的竞争优势。同时,以产业链为基础扶持本地企业形成分工与协作的产业链体系,融入跨国公司上下游产业链,真正在产业链上实现嵌入式升级。

加强环境建设,为本土企业融入升级创造市场环境。一是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保障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正式和非正式的契约关系,以良好的契约环境促进本土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长期融合。二是增加企业相关信息透明度,强化对企业机会主义行为的处罚机制,为全球生产网络营造一种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此外,还应完善相关法律,建立与跨国企业顺畅合作的制度环境。

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为有利融入进行布局和创造条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导新型产业分工体系。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新产业,开拓新市场。以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

录入:唐银刚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