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1月2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会议专刊
版面翻页
会议专刊
08

为创新创业“搭台筑巢”

委员三人谈新理念 新发展

众创空间遍地开花,成为热点后,后续又该如何良性发展,让空间落地运转?空间平台搭建之后,有何措施建议辅助完善平台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董事长严琦,市政协委员、民盟永川区委主委高志强,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西南大学委员会主委杨大成共同做客“委员三人谈”,让我们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两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创业,在经济仍有巨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既是保证就业的重要出路,也是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之一。国家从多个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创新创业扫清障碍,鼓励建设众创空间,为大众创新创业打造平台和环境。

从市科委获悉,2015年我市已建立众创空间405家,众创空间一时成为热点。重庆市政府发布的《重庆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从6个不同的角度通过采取放权、让利、搞活的激励措施,鼓励各类群体进行创新创业,其中提出到2016年底,建成首批示范性众创空间300家,为创客们创新创业“搭台筑巢”。

严 琦:让创业者站在巨人肩膀上

从1995年的5张桌子起家,经过20年的发展,陶然居目前已发展成为集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古镇院落式特色酒店、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早餐快餐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厨师培训学校、金融、能源投资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

在发展的过程中,陶然居董事长严琦作为中国青年创业导师,在扶持青年创新创业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接触了数量不少的创业团队,如今又面对创新创业热点——众创空间的打造,严琦一语道出对这一热点的思考,“很多创业团队的理念都很好,但是有经验不足、资金不够、渠道不畅等因素的限制,要使得入驻众创空间的创业企业能够成功起步、发展,除了靠政府相应政策的支持,还应该先引龙头企业入驻空间。让龙头企业引导创业企业上路,这样创业成功的概率更高。”

如果一个众创空间只单纯吸纳创业企业的入驻,在前期依靠政府各方面的支持运转,始终无法自己“造血”,这样的创业在严琦看来也是不成功的,“要帮助企业自己‘造血’,就要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一方面要依靠政府对入驻众创空间的企业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则要创业导师进行创业指导,从产业链上推动他们创业的成功。”

首届“泛海扬帆杯”重庆创业大赛冠军卢硕就是严琦创业引导的一位年轻人。卢硕有想法,有技术,但是缺乏平台。为了帮助卢硕起好步,严琦大胆把陶然居巾帼酒店、陶然大包、陶然居嘿锅、陶然生态渔馆、重庆火锅天下宴博物馆、陶然居长寿幸福美丽乡村等项目设计交给他做。在项目取得认可后,还积极把他推荐给其他企业。

创业过程中,资金的支持对新兴创业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创业初期,严琦资助了一些必要的启动资金,帮助卢硕改善办公环境,添置设备器材。此外,还积极帮助他开拓项目,如今已帮助他在四川美术学院商业街开设了以酒吧、私房菜、咖啡为主的大学生创业平台“青果小巷里”。

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环境,陶然居也瞄准了创业平台的打造。今年3月份,陶然居将针对80后、90后人群,挑选创业团队一起合作,建立一个青果快餐配送众创平台。“这个平台需要双方合作投资,一半做商业发展,一半做青年创业扶持。既满足创业者自己的创业意愿,又帮助创业团队分担了部分风险性。”

有创业想法的年轻人很多,如何帮助年轻人把想法变为现实,创业导师的指导和扶持在严琦看来,是让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可以帮助创业者少走弯路,提高创业精准度。

高志强:“众创空间”不是“安乐窝”

永川凤凰湖工业园区依托我市“机器人及数控机床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基地”的优势,与深圳固高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围绕机器人产业的众创空间,已完成第一期一万平方米厂房建设,配套设施均可使用。

它是永川区打造较早的一个平台,于去年5月建成并投入运营。

随后,“慧立方青创营”“种苗云港·星创天地”等各类众创空间相继建立和运行。目前永川区已发展了14家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众创空间”13家,入驻企业达200余家。

众创空间的建立,对于地方发展来说有多方面的有利刺激。通过对企业和高校等方面的了解,高志强认为,众创空间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提高青年创业热情,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存在资金、技术平台等短板,众创空间恰好向入驻企业提供办公环境、技术支撑、创业指导等服务,打造互联网交流平台、创业融资平台、企业孵化平台。让企业在空间里获得支持发展,并在这样的环境和平台中发现自己的短板,在空间里取长补短,促进转型升级。”高志强说道。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众创空间对创新企业的多种扶持,对企业的吸引力肯定不小,高志强认为,“想要达到‘空间’的持续良性发展,对于入驻企业的选择和管理必须跟上。”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不能让‘空间’成为一个没有竞争力的安乐窝,应该纳入进入退出的完善机制,让‘空间’不断有淘汰和更替,也有新的血液注入,保持‘空间’整体像活水一样良性运转。”高志强建议,给予入驻众创空间的企业一定的孵化时间,不同类型企业的成长时间会有不同,而这个时间的设立,则根据入驻企业的性质,因地制宜。达到时间节点之后,如果企业孵化成功,则“空间”将孵化成果引进更高的平台,让成果加速发展,“这才是众创空间价值的实现。”而对于未能孵化成功的企业,则按照淘汰机制让其退出。这样一个机制的建立,配合“空间”提供的平台,才能里外兼顾,保持“空间”活力。再加上后期打造孵化器、加速器的完善孵化链条,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众创空间才能产生效益、吸引资金,与入驻企业共建良性发展的态势。

杨大成:使大学生毕业与创业无缝接轨

除了授课时间外,化工学院教授杨大成很多时间都在学院的四间科研室里忙碌,指导学生创新项目的研究。其中在一间化学实验室里,一扇玻璃门将实验室简单地一分为二,外面用于学生们做实验,里面摆放一张桌椅,就是他的办公室。

与学校建立众创空间,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时间点相比较,杨大成带领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新药物研究项目,已走在学校创新药物研究的前面。在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杨大成有不少的经验和想法。

“高校落地众创空间,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有高校的优势,但是要获得创新创业的成功,还需要把市场、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科研内容相结合。”去年6月,北碚区政府与西南大学签订了“创业创新校地合作备忘录”,建设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南大学微型企业创业园两个众创空间。“空间”为入驻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设施,资金支持,以及便利的全方位创业服务。

“高校是一个智力库,可为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支持;高校也掌握着不少尖端的科研成果和应用项目。国家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但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有限,仅凭学生一人之力很难做到创新创业。”毕业于化工学院的学生黄兴亮,走上创业道路的经历给杨大成留下较深印象。“在创业前,黄兴亮对于创业的方向也有迷茫。”在明确自己的兴趣是在理论加应用的研究方向后,杨大成建议他先接触应用化学创业课程,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入手。在其创新创业项目指导老师王明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黄兴亮最后选择了洗洁剂的研究开发项目,经过市场调研、自主研发出被市场接受和认可的“懒人洗洁剂”,并于2014年6月,成立了专业从事洗涤用品、清洁剂销售的重庆莘苒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

在杨大成看来,落地高校众创空间与其他众创空间有所不同,首先它应该是一个平台,是帮助学生创业项目从校园走向市场的一个助推过渡站,要实现这个助推过程,不仅需要“空间”提供相应的支持,也需要学校、老师等各方面的支持配合。

其次,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如何协调好创新创业与学生学业之间的平衡?这是在高校落地众创空间后必须要面临的一个实际性问题。能否把创新创业的成果作为学生成绩、学分或论文等考核的要求,以此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判?

解决好学生学业与创业冲突的实际问题,也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的关键。

“创新创业是很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如何合理给定学生的应用成果并转化为学分,与每位想创新创业学生的利益切身相关。”杨大成回忆黄兴亮的创业过程,也很感慨,“他如今成立公司,并已获得了盈利。但是在创业之前,也是有一个十分艰辛漫长的过程。前期市场调查和产品研发至少也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如果能把学生创业成果进行合理化的学分考核,既能让学生毕业和创业无缝接轨,也能降低学生的学业担忧。”见习记者 程卓/文卢俊西/图

呼唤创新人才

创新是发展的钥匙。中国古训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9个字道尽创新的强烈愿望。在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眼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号召,“双创”风生水起,在“双创”这个滚滚大潮中,最为抢眼的是创新人才的身影。

他们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勇敢的创新精神、深厚的创新能力,向落后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生产技术宣战,冲破禁区,越过雷池,破除迷信,敢为天下先,尝试新变革,创建新领域,发明新技术,发现新大陆,提高了公平效率,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无疑是时代的精英,当今社会最可爱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力量和决定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队伍,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当务之急。

以策引才。面向海内外广泛引才,在引才环境上做文章。完善城市配套和人文环境,搭建产学研平台,实施人才工程,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打破条条框框,突破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等因素限制,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尊重爱护人才,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全方位关心人才,消除其后顾之忧,做到以情留人。

以方育才。建立不同类别人才培训机制,创新人才培训形式和内容,增强人才培训的实效性。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坚持在基层和科研生产一线培养锻炼人才,不断提高人才创新实践能力,注重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

以道用才。坚持用其所长,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人才最大价值。坚持用当其时,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压担子、赋重任,激活各类人才的“创新活跃期”,让他们在“黄金期”创造一番“黄金事业”。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特别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探索和鼓励科技成果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让人才有职有权有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才干,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让创新人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让才能和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熠熠闪光! 文/ 邓艺

录入:唐银刚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