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1月2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会议专刊
版面翻页
会议专刊
04

将库区生态安全坚守到底

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今天,三位市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人资环建委专职副主任陈德璋,万州区政协副主席、民盟万州区委主委徐素环,忠县政协主席刘立忠做客“委员三人谈”,听听他们关于保护库区生态安全的真知灼见。

德璋:构筑生态屏障

对于长江,陈德璋有着特殊的感情,二十年前他曾经在重庆长江轮船公司工作,与长江“朝夕相处”。“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这是深入峡江人骨髓的,一辈子都离不开的。”陈德璋说。

非常巧的是,在经历过几个工作岗位后,陈德璋与长江再次“结缘”,五年前他担任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参政建言是该专委会的重要职责之一,而库区生态安全问题是多年来该专委会关注的重点。陈德璋多次参与库区生态安全问题调研,通过深入库区实地查看,听取专家,以及区县领导的意见建议,他对库区生态安全问题有了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库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构筑生态屏障对保护库区生态安全意义重大。”陈德璋说,目前库区生态环境存在四大问题,“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地质灾害较频繁,水环境治理任务艰巨。”说到水环境治理,陈德璋一口气列出了好几个数据,“有22条长江次级河流纳入治理范畴,其中重点治理的河流有14条,长度440公里,流域面积2000平方公里,治理难度相当大。”

如何构筑生态屏障?陈德璋谈了自己的观点——

“要以贯彻习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的讲话精神为契机,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让母亲河永葆活力。”

“保护山川河流、田园森林,让水更清、山更绿。”陈德璋说,要实施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还要严守‘三条底线’。”陈德璋认为要严守自然资源利用底线,科学划定覆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加强自然资源用途管控;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底线,从严控制各类开发活动,加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三峡水库消落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严守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动态加强环境质理监测,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要向国家层面呼吁生态补偿机制!”陈德璋介绍,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下发通知,批准重庆渝东北三峡库区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之一,标志着库区生态文明建设正式跻身“国家方阵”。他认为应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与支持,完善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库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生态涵养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库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工业园区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建议设立库区生态补偿基金,由库区下游省市对库区区县给予一定生态补偿。陈德璋认为,三峡水库作为我国特大型水库,其管理涉及环境保护、地灾治理、岸线建设管理、水面开发利用等方方面面,建议将三峡水库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建议国家制定三峡水库管理的法律法规,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责任主体。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是关键。”陈德璋说,除了向上争取制度层面的倾斜,重庆市自身也要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战略框架下,完善库区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健全空间规划体系,建立源头预防机制,完善生态修复制度。

“构筑起生态屏障,一幅绵延千里的诗意画卷就会向我们徐徐展开……”陈德璋充满期待。

徐素环:确立绿色发展坐标

徐素环的手机桌面是一幅万州秋日江景图,蓄水后形成的平湖碧波荡漾,美不胜收。“这样的美景不容许被破坏,这样的宁静不容许被打扰。”徐素环望着照片,缓缓地说。

二十年来,徐素环一直致力于三峡库区移民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曾出版专著《三峡移民与库区经济发展研究》。作为一名政协工作者、一名经济学教授,他用心用情为库区经济发展建真言、献良策。说到库区生态安全,他认为,必须在生态文明视阈下研究发展,确定绿色发展坐标,才能保障库区生态安全。

“三峡库区是全国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徐素环说,“重庆在国家区域布局中的战略定位是‘生态屏障’,我们的重点是要保护好这一湖水。”

本届万州区政协高度关注库区生态安全,开展了“环保五大行动”和“次级河流整治”专题调研,徐素环全程参与调研。“保护的前提是善‘治’。”他认为必须加大垃圾和污水治理力度。“目前很多地方的固体垃圾处理方式是填埋,但填埋对水的污染比较大,容易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应尽量采用焚烧发电的方式,走循环利用的路子。”对于污水处理,徐素环说,要建设好、运行好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的标准。防止工业污染的同时,要重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山水相依,保护水还得做好山的文章,要加强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避免泥沙淤积,保证长江水质和航道的运行。”

“百里三峡万千绿,这才是最美的‘屏障’。”徐素环说。

“五大功能区域划分是重庆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容量的角度划分不同区域。我认为它是发展战略的一次升华。”

徐素环指着地图上的渝东南和渝东北区域,“为什么把这两个区域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发展区?乌江是重要的长江支流,渝东北是重要生态屏障的主体部分,那么这两个区域的生态保护对于保护长江水质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渝东南生态环境很脆弱,应当以发展旅游为主。”对于渝东北地区,徐素环认为其人口密度比渝东南要高,开发强度较高,生态保护如果提更高的要求很难实现。加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发展基础相对较好,因此这个片区的功能是涵养,不能再破坏生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渝东北的产业如何“升级”?徐素环提出建议——

对污染重、能耗高、资源型的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把能耗降到最低,把排放降到最低。对无法达到环保要求的企业进行关停并转。

引进建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渝东北面临的重要任务。农业怎样转型升级?要改变传统的粮猪型结构、化肥农药种植结构,集约化经营,发展生态农业。第二产业要结合自身条件,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引进无污染、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企业。

逐步实现现代服务业占主导地位。利用黄金水道优势和交通便捷优势发展旅游、物流,利用生态相对较好的优势,发展康养产业。

万州是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重点开发区,对于万州的发展,徐素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近日,他向区委区政府提交建议《向多层次区域合作要“红利”,促进万州产业转型升级》。他指出,多层次区域合作对于万州发展临港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万州产业转型升级。

刘立忠:净化长江“大动脉

“三峡水库是国家战略性淡水资源库,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确保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和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是重庆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刘立忠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长江这条“大动脉”,而污水处理问题、长江泥沙淤积问题成为了他持续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库区各区县按照市委生态涵养发展要求,加大了对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力度,但——”刘立忠眉头紧皱,“建设难,运行难。”

近年来,忠县政协组织开展了垃圾和污水处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走访群众,刘立忠看到了垃圾和污水处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听到了真实的声音——

在项目建设上,资金投入呈现“两低”。国家补助比例低,库区区县配套资金落实难。直接工程造价比例投入低。上级补助的项目资金仅考虑了项目建设资金,而没有考虑500米范围内影响区的拆迁补偿。

“建好之后,运行也不是轻松的事儿。”在调研中,刘立忠发现存在运行体制不顺,项目运行经费不足的问题。“我了解到,垃圾处理填埋最低每吨需55元,然而上级现行补助标准每吨仅为11元;在污水处理项目运行上,国债资金投资建设的由市水务集团负责运行,市财政每处理一吨污水补贴3.36元。而区县自筹资金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项目的运行由各区县自行负责。由于各区县自筹资金困难,收取的费用入不敷出,导致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修好后运行举步维艰。”另外,库区各区县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不顺,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和单位管理,建设、运行、维护各个环节严重脱节。

“垃圾和污水处理关系到库区这一汪清水,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希望市里能高度重视垃圾和污水处理问题”。刘立忠建议市政府建立库区垃圾和污水处理常态化的财政补偿机制,按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的实际处理能力和运营能力,出台相关补助标准,避免先行建设的项目享受不到补助。建议市政府协调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市政委等部门对全市垃圾和污水项目进行整合打捆。建议将三峡库区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资金纳入全市同类项目统筹考虑,适当调整区县环保考核目标,做到项目、资金落实与考核目标相统一,防止区县为考核而举债建设项目,形成新的债务。

近年来,在忠县河段的弯曲河段、支流河口、江心岛和河道分叉处,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泥沙淤积情况。刘立忠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及相关部门开展了深入的调研,问题渐渐清晰——

自然因素,暴雨、洪灾造成土地侵蚀,加重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流入长江及支流。人为因素、森林砍伐、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此外,上游工程建设大量倾倒废土,造成入库泥沙量剧增。

“长江干线是连接我国东中西部的水上运输大动脉,保护长江航道的畅通和安全应摆在前所未有的工作高度,加强整治长江航道泥沙淤积刻不容缓。”刘立忠撰写了提案提交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

刘立忠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对重点区域实施航道专项整治。市航道局加强航道清淤、疏浚、炸礁、切嘴、护岸等整治。“要加大自然生态屏障建设力度,根据重庆上游地形、地貌、植被、物种自然分布特点,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继续对25度以下的坡地进行梯级改造,开展库区沿江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刘立忠提出,市移民局应积极呼吁国家建立专项治理基金。他说,三峡水库水土流失及泥沙淤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涵盖了宜昌以上的长江干流与支流,建议市级层面积极向中央呼吁,建立三峡水库及水土流失区的治理经费补助,形成治理长效机制。

录入:唐银刚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