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当与实干的政协人
—— 访潼南区政协主席张彬
认识张彬应该是在2009年,当时,作为全市最年轻的区县政协主席之一, 42岁的张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时隔6年,潼南撤县设区,记者再次采访张彬,这位一贯低调务实的政协主席面对记者,谈得最多的还是工作。
2015年,不管是开展扶贫攻坚、“委员传递正能量”履职实践活动,还是牵头民生与稳定工作,记者看到的都是潼南区政协和张彬主席在工作中的担当与实干,正如张彬在当选区政协主席时的承诺:“我将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实干……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奋进……”
用心用情助脱贫
潼南——渝西地区是城市发展新区中唯一的贫困区。去年,按照市委部署,潼南提出于2015年底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全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效。目前,已接受市级脱贫验收。“我们有信心如期脱贫‘摘帽’,成为全市、全国第一批脱贫摘帽的贫困区”。张彬满怀信心地说。
今年7月,潼南区柏梓镇哑河村成为区政协精准扶贫的重点帮扶村。“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共同推进精准脱贫工作。”
对哑河村的帮助,其实早在2014年就开始了。当时村民们对村干部意见很大,村里连服务中心都没有,开会都只能在村长家里进行。张彬连续下村4次为村级服务中心选址,带了12个县级部门的领导到哑河村现场办公。在政协的指导和努力下,村领导班子重新进行了搭建。半年时间,全区最好的村级服务中心在哑河村建成,卫生室、农家书屋、群众接待室、会议室一应俱全。
如今哑河村又面临整村脱贫的问题。如何才能尽快让哑河村87户319名贫困群众脱贫?在张彬的带领下,区政协机关成立了驻村工作队,25名机关干部当队员,每人帮扶2-3户贫困户。“我们每位工作人员都和贫困户照了全家福,在照片后面留下了姓名、电话和帮扶承诺。”张彬说。这个照片贫困户很珍惜,也很感动。他们说,“我们真的在城里有了亲戚,今后有麻烦事找得到人了!”半年多的时间里,区政协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对贫困户在经济上扶持、产业上指导,精神上鼓励。在区政协的帮助下,村、社碎石路升级改造成了水泥路,村民们出行更方便;开挖排洪沟渠,土地不再受洪水祸害还有利于灌溉;发展莲藕产业、柠檬产业,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送猪崽、生猪养殖大户代养,为特别困难的农户也增加了收入。
“哑河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张彬的邀请下,记者去了哑河村。沿着一条硬化的公路,记者走进过去的深度贫困户刘树泽的院子。刘树泽正在自家的柠檬园里忙碌。望着成片果实满枝的柠檬园,记者有些吃惊的问道:“你现在还算是贫困户吗?”当记者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他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有这些柠檬,政协送的猪崽,还有养殖大户代养的生猪,一年能收入2万多呢!”“看,我的新房子都修起来了。”刘树泽告诉记者,过去自己住的房子四面漏风,是D级危房。政协协调建委补助了2万多元,政协机关又资助了5000元,重新修了四室一厅的新房。刘树泽又呵呵笑了起来。村支书告诉记者,政协的干部是用心用情为老百姓做事,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老百姓对村里的工作也更理解、更支持了。
用力用智搭平台
去年,对于张彬来说还有一个探索,那就是如何充分发挥好委员的主体作用,使政协工作更好地向基层延伸。在与主席们商议后,张彬决定加强镇街委员小组的作用,使其成为广大政协委员深入开展“委员传递正能量”履职实践活动的新平台。
经区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重新设立镇(街)委员小组,将全区18个界别共299名委员全部编配到22个镇街委员小组,区政协主席、副主席参加所联系委员小组的活动,指导工作开展;同时按每个委员1600元的标准提供活动经费,为委员小组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过去镇街委员小组每个组就两三个人,现在我们每个委员小组人数为12-16名。增加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委员。力量增强了,资源整合了。”张彬说,这样一来,委员感到很满意,接了地气,了解了基层情况,搭建了履职平台。镇街也感到满意,为他们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去年,潼南区政协镇街委员小组开展活动22次,提出意见建议180余条,协助解决困难300余个,资助贫困学生860名,金额55.6万元。
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带头示范,积极深入柏梓、五桂、崇龛、太安等镇街的村社、企业和学校,倾听群众呼声,积极献计出力。2015年8月,张彬带领委员走进双江古镇,围绕古镇旅游资源挖掘开展专题调研。随后,《关于进一步挖掘双江古镇旅游资源的思考与建议》呈上区委、区政府领导案头,得到主要领导批示,意见建议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在组织委员走进社区的活动中,委员们就民生与稳定开展调研,形成《关于民生与稳定并重的调研报告》,得到区委、区政府的充分肯定。区委、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坚持民生与稳定并重的实施意见》,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48项重点工作落实到28个职能部门,并明确了完成时限。
张彬表示,站在新起点,肩负新的使命,区政协将以“科学发展、富民兴潼”为总任务,在服务改革发展上建睿智之言、在助力民生改善上献务实之策、在推进协商民主上求创新之举,为加快建设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示范窗口”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报记者 文/ 余茜 图/ 龚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