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1月2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0102
0304050607080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两会专刊
版面翻页
两会专刊
06

委员风采

培肥文学土壤

—— 记市政协委员王明凯

“理麻日诀犹如风吹过,票儿揣进包包才是实在货。”朴实、幽默的巴渝方言,小村、小镇、小城中小人物生活的欢乐与艰辛、尊严与挣扎、幽默与无奈在短篇小说《陈谷子烂芝麻》中酣畅淋漓的表现。

文章的作者关注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他说,艺术离不开生活的土壤,他们的喜怒哀乐看似陈谷子烂芝麻般琐碎,其实是一部欢乐与艰辛、尊严与挣扎的生存志,是另一个侧面的重庆写照。

他,就是市政协委员王明凯,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重庆作协名誉副主席。

70年代,西藏当兵的王明凯在《西藏日报》发表处女作,用他现在的话说,“充其量也就是一首打油诗。”后来,他转业进了税务局,之后又到文化局、红岩连线等部门,一直到2008年进入重庆作协任党组书记。

“当时我很忐忑,一个业余作者领导专业的作家,我能行吗?”至今他还记得时任宣传部部长的何事忠告诉他,“你要让外行觉得你不外行,让内行觉得你很内行。”正是在这样的鞭策下,他重新拾起笔来,7年多的时间写出了三四百篇作品,出版五本书。其中《城市群众文化导论》《高举三峡文化长廊的旗帜》获文化部群星奖,《集镇文化开发记》获文化部群星奖、重庆市五个一工程奖,《文化的困惑与出路》获重庆市社科成果优秀奖,《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研究》获重庆市科学成果二等奖,《人民来信》《王健影新传》获全国新故事创作一等奖。

作家协会是党和政府联系作家、文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肩负着繁荣重庆文学创作,促进重庆文学事业发展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王明凯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重庆文学的发展上。在他的任期内,重庆作协抓了队伍建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到市作协会员、区县以及行业会员发展到六七千人。同时重庆作家的作品在全国获奖有了历史性突破:以张者为代表的两部作品入围茅盾文学奖;傅天琳、李元胜的诗歌获鲁迅文学奖;何炬学的作品获少数民族骏马奖。

王明凯说,重庆文学有自己的优势,一个是我们有革命文学的优势和传统,这个以小说《红岩》为代表,一部《红岩》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第二个我们有纪实文学的优势,代表作是前作协主席黄济人写的《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再就是我们有诗歌创作方面的优势,重庆号称中国至少是西部的诗歌重镇,我们有一大批的实力派诗人和诗作。

王明凯也坦言,重庆跟全国相比,差距还很大。重庆的现状是不缺作家缺大家,不缺作品缺精品。“好的作品就如庄稼,需要土壤,文学创作也需要生活的土壤。”王明凯认为,目前不少作家缺乏对生活的体验,他们对生活的反映来自阅读而不是生活。不能深入到群众中去,缺乏人性、人情的温暖。为了让作家更好的创作出精品,市作协开展了作家定点深入生活的活动,让作家到区县去挂职,到群众中去挖“深井”,到学校、工地、机关、企业、社区,寻找真实的人物。

去年,王明凯从重庆作协党组书记退了下来。“现在少了管理的责任,可以安安静静地写书了,我手头有两本书在写,其中一本《重庆地标》,希望把我市各区县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的地方作为当地的地标,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算是为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贡献一点力量吧。

作为政协委员,王明凯始终心系文化的发展。今年两会上,他准备就“关于建流动文化站,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提交提案。王明凯多次走进区县,他了解到,农村现在文化硬件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乡镇有了文化站、农村有了文化室,书也送下去了,但服务的对象却没有了,“图书室就只有几个老人带着孩子”,因为青壮年都进城了。王明凯建议,通过把流动文化站建到工地、农民工聚集区、城乡结合部,为他们送图书、送展览、送戏剧、送故事。

正如《陈谷子烂芝麻》中关注小人物的生活,王明凯始终相信,好的作品一定要在生活的土壤中才能长出好的庄稼,而基层、群众正是文学作品最好的土壤。

(□ 本报记者 文/余茜 图/龚伟)

录入:颜永彬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