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2月2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从“压岁钱”到“红包”

□ 作者 周 礼

微信红包是深受大家喜爱的一款游戏,只要大家打开微信,第一件事就是看有没有红包可抢,无论多么死气沉沉的群,只要有人发红包,立马就会热闹起来,抢到红包的人欢天喜地,没有抢到发红包的人则满脸遗憾。既然人们如此钟情于红包,那么红包是如何由来的,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提起红包,不得不说一下压岁钱,所谓压岁钱,就是父母或长辈在新年时发给小孩的零花钱。《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说起压岁钱的来历,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古时有一种叫“祟”的妖怪,它专门在大年三十晚上来摸小孩的额头,只要被它摸过后,小孩就会头痛发烧,最后便成一个傻子。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伤害,每逢年三十晚上,大家只好彻夜守在孩子身边,谓之“守祟”。有一对夫妇老年得子,甚为珍爱,年三十的晚上,他们拿出几枚铜钱给孩子玩,孩子玩累后便将铜钱放在枕边沉沉睡去。半夜,“祟”悄悄潜入老夫妇家中,正准备伸手去摸孩子的头,突然枕边发出八道耀眼的光芒,“祟”吓得夺门而逃!从那以后,民间便有了发“压祟钱”的习俗,以此辟邪驱鬼、保佑孩子平安。因“祟”与“岁”谐音,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守祟”称为“守岁”,将“压祟钱”称为“压岁钱”。

传统意义上的红包就是压岁钱,最早出现在汉代,称为“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形若钱币状的避邪饰品,正面通常铸有“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吉祥语,背面铸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图案,可佩带在身上,也可以放在家里。

到了唐朝,宫廷里十分盛行春日散钱,王建在《宫词》一诗中写道:“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朝阳花边树。寒日内人常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当时的“立春日”相当于现在的春节,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此外,唐代还有给新生儿赐钱的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载:“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宋元以后,春节逐渐取代立春日,成为中国最浓重的传统节日——过年,春日散钱也慢慢演变为给小孩儿发压岁钱。明清时期,压岁钱多用红绳串联,而民国以后,压岁钱多用红纸包裹(真正意义上的红包),内装一百文铜元,意为“长命百岁”,也有装一个大洋的,意为“财源茂盛”、“一本万利”。

时至今日,红包已不再是压岁钱的代名词,婚嫁时馈赠的礼金称为红包,甚至发奖金也称为发红包。正因为红包象征着吉祥如意、红红火火,所以人们才会在喜庆的日子发放红包。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