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2月2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元宵话猜谜

□ 作者 肖怀中

灯谜(资料图片)

春节期间,各地都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其中很多地方都组织了猜谜语活动。特别是正月十五前后,猜谜及灯展等活动更加红火。不过,说起谜语的产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即富有隐喻和暗示性质的歌谣,如流行于商代的一首牧歌:“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它运用了民间谜语的诡词法,牧场上的一对男女青年,女的拿筐,男的一刀一刀剪着羊毛。无实和无血恰到好处,整首牧歌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既饱含情景交融,热情隽永和诗意,又不失矛盾诡辩,妙趣横生的谜味。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当时群雄崛起,列国分争,有不少游说之士为了劝说王侯,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这时便出现了中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国语·晋语》中就有记载说:“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这里讲的是发生于公元前542年的事,虽然没有记录下秦客廋辞的具体内容,但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廋辞已作为外交斗争的一种形式而登上大雅之堂,在统治集团高级官员中运用了。而“隐语”同廋辞一样,也是以形象生动的评议来隐示事物,因而十分流行。

秦汉以后,此风更加盛行。汉代蔡邕的“曹娥碑题辞”,南北朝鲍照的“井谜诗”等,更具谜语之特点。梁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谐隐》中就明确记载:“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并进一步解释:“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

谜语流行之初主要为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方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并渐成风尚。到了宋朝,人们便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将诗句制成谜语悬挂于彩灯之上,故又称为“商灯”“商谜”或“灯谜”。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对此记载说:“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乃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这就把当时灯谜的制作和特点概括了出来。因谜语创作大多设想曲折,寓意广泛新颖而别致,因而难以被人一时猜中,就像射虎一样困难,因而猜谜语又被称为“射虎”或“打虎”。现在人们猜谜语时所说的“打一物”“打一字”等都是由“打虎”转化而来。

明清之时,猜灯谜活动极为流行。曹雪芹在其名著《红楼梦》中就多次记叙了贾府猜谜语的情景。尤其在第二十二回中,不仅描写了众人猜谜语的热闹场面,而且不惜笔墨接连写下了七则谜语,让读者也着实过了一把猜谜瘾。如元春以“炮竹”为谜底所做的谜语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既形象生动,又预示了自己的命运。清朝李汝珍所著章回小说《镜花缘》中的第六十四回“赌石砚舅甥斗趣,猜灯谜姊妹陶情”,仿佛是作者专门为猜谜而写,使热闹有趣的猜谜场面跃然纸上,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至于猜谜语的方法,则灵活多样,无论是字谜还是物谜,其体式上有扣字、离合、会意、象形、谐意、别解、假借等,法格则有卷帘、秋千、系铃、解铃、齐飞、脱帽、求凰、加冠、折腰等20余种。历代都有不少名人、学者曾编造了谜语选集,如《文戏》《春灯谜》《灯谜品括》《拙园灯谜草》等。民国时期的《谜海》,收录了当时民间广泛流行的各式谜语20000多条。

总之,谜语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一枝瑰丽的花朵,而猜谜语则是锻炼智力、培养思维的文化娱乐活动。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