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榨菜香飘百年
——涪陵区政协助推榨菜产业发展纪实
通讯员 袁世文
在今年涪陵区政协四届五次全会上,委员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到了“互联网+青菜头”上。对该产业的关注,涪陵区政协已坚持十五年。
产业强筋健骨 政协把脉问诊
2000年时,涪陵青菜头种植已发展到约25万亩,产量约45万吨,生产成品榨菜15万多吨。可就在当年,涪陵榨菜产业遭遇严冬。由于产品滞销,半成品积压,青菜头收购量小价低,一部分菜农干脆就让菜头烂在地里,整个产业链条受到冲击。
榨菜产业如何健康持续发展?区委、区政府把任务交给了政协。从2001年至2008年,区政协开展了系列调研、视察、座谈和咨询论证,围绕“消费受欢迎,产品有市场,企业有效益,农户有收成”建设榨菜产业完整健康产业链核心,先后向区委、区政府提交了《促进榨菜企业提档升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品牌化》《实行保护价订单收购,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制定榨菜产业中长期规划的建议》等调研报告、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等70余篇。区委区政府及时研究采纳,陆续出台在三峡移民迁建中支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和产品品牌支持奖励,建立专项科研基金和专门科研团队,扶持奖励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等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涪陵榨菜产业规模由小变大,产业化培育建设由弱变强,产业链条实现了散乱向紧密完整的演变。
文化助力品牌 委员执着建言
榨菜飘香,其在于它的鲜香脆嫩,更在于它的文化记忆。涪陵政协人在助推产业发展的同时,更没忘记品牌形象打造和文化记忆的传播。一届届政协委员充分运用提案、社情民意、协商建言、大会发言等履职途径,发挥政协汇聚人才优势、不懈致力于榨菜品牌形象打造和文化记忆传播。在《关于“涪陵榨菜”地理标志商标的申请和保护的建议》《关于加快建设榨菜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议》《关于加强榨菜文化保护传承的建议》等一批重点提案、建议的推动下,“涪陵榨菜”和“涪陵青菜头”于2000年和2010年获得“原产地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涪陵榨菜传统制作工艺”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功打造并连续五年举办“榨菜嘉年华”文化旅游品牌。区政协已编辑出版榨菜文化文史资料——《涪陵榨菜之文化记忆》,以文艺界别委员为骨干和核心的文艺创作团队,成功将《飘香·涪陵记忆》搬上舞台。2014年开展“榨菜历史文化街区建设”重点提案办理专题协商,“中国榨菜文化小镇”建设和邱寿安故居修缮保护已于2015年全面启动。
榨菜恒久飘香 接力持续助推
2015年3月26日,根据区委批转区政协2015年度协商工作意见,区政协召开“榨菜食品安全及产业发展”月度专题协商会。区政协邀请8名专家和组织部分委员,会前围绕议题开展了广泛的调研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和委员与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了深度协商。
稳定和适度扩大青菜头种植规模,确保榨菜加工原料供给和青菜头鲜销,稳定支撑农民增收。
强化科技支撑和品牌提升,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有机结合,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强化产业链安全监管,确保榨菜食品安全放心。……
“榨菜是涪陵的百年品牌,发展壮大榨菜产业,做大做强榨菜企业及品牌,政协委员们十分关注。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很有价值。政府要吸纳研究,提出落实意见。”区长李洪义在区政协上报的协商专报上如是批示。
从2015年3月到2016年1月区政协四届五次全会召开,围绕青菜头集中种植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涪陵榨菜品牌形象推广,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互联网+青菜头”、“互联网+榨菜”等问题,共收到提案、社情民意信息6件,均已交办、转办有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