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3月1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视野
版面翻页
视野
03

远山扶贫路漫漫

□ 作者 秦代书

前不久,我和简兴德同志一起赴石家镇调研扶贫工作推进情况。

石家镇地处黔江区西南部的麒麟山脉,海拔900米,是全区较偏远的乡镇之一。到2016年底,全镇3个贫困村要全部脱贫,379户1400人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

到石家镇的公路坡陡弯急,一路颠簸,我感到有点头晕,兴德却一直饶有兴致地介绍着:“3个贫困村中,我联系了两个:清塘村和渗坝村。清塘村原定2016年底脱贫,我联系后,多渠道协调资金31万元,提早启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项目,为贫困户加油鼓劲,激起了群众的脱贫信心,各方面推进较快,区里决定提前到2015年底脱贫。”

经过两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石家镇政府所在地,车却未停,而是直接开往清塘村。

上山的公路坡更陡,弯更急,车跑了10多公里山路,终于在一个山堡停下。兴德径直带我来到一座土坯屋前。一到院坝,一个60岁左右、白发稀疏的男人跌跌撞撞地扑到我们面前就要下跪,兴德立即手忙脚乱地把他扶起来。男人声泪俱下:“简主席呀,你是我的大恩人呀!”见此情景,我颇感诧异。

兴德介绍:“这是清塘村2组的A类贫困户谢大青,现家庭人口3个,老谢残疾,小儿患有癫痫且智障。”谢大青10年前因外出务工被石头压断下肢,从此丧失劳动能力,因残、因病导致一家人重度贫困,至今仍住在简易的土墙屋内。

“7月份简主席来到我家,看见我家的贫困情况,指示把我户作为兜底扶贫搬迁对象,还协调区残联帮我解决2000元救济金,我妻子就近务工,加上大儿子在外省打工,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8月底大儿子回家,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在公路边建新房,全家人对脱贫致富充满着极大的希望。可是老天不长眼,9月初一那天,大儿子在修房中不幸被搅拌机搅伤死去,让我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听着老谢的哭诉,在场人都沉默无语,泪水在眼眶打转。

安慰和鼓励了老谢,我们沿着山路来到老党员何国维家。老何家的房子是老式的“七柱三间”木房,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单看外观怎么也算是殷实人家。见我纳闷,兴德介绍,老何的独子因外出务工工伤导致下肢瘫痪,花去医疗费10多万元仍没能治好,生活不能自理,儿媳改嫁,老伴在城里照顾儿子起居,全靠老何在家种烤烟、蔬菜维持一家人生计。不久前,兴德为何国维协调捐款2000元,并结成长期帮扶对象,中心医院的对口帮扶工作队员也经常到他家,鼓励他增强脱贫信心。

村支部书记周显中介绍,针对村里A类贫困家庭的特殊情况,镇村都把他们列为重点攻坚对象,村里牵头,发动村民互帮互助,或投工投劳帮助建房,或在农忙时节帮助抢农活,助他们渡过难关,兜底搬迁对象都能入住新房。根据每户家庭具体情况,还帮助买种子、育菜苗,种植高山蔬菜和晚秋作物,发展畜禽养殖等“短平快”项目,按人平收入3000元的标准算账,全村整体脱贫目标能完成。

听了大家的介绍,我鼓励贫困户要相信党的政策,走出阴影,振作精神,在各级政府的大力帮扶下增强信心,早日脱贫。虽然说着鼓励的话,但我仍在想,像这样的家庭,即使验收脱贫后,今后如何致富仍然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亲眼目睹特困户的家庭现状,联想到我联系的中塘乡、小南海镇类似农户的情况,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同时也为兴德同志的真情扶贫精神所感动,虽然我们都已近退休年龄,他仍然不忘根本,把扶贫工作当作己任,真正从项目、资金、教育、医疗救助等方面实施“精准”帮扶,并取得实际成效。我深知,如何防止验收过后的返贫、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其任务还十分艰巨。

离开清塘村时,一车人都沉默无语。“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辽远而苍凉的歌声……

下午,我们来到关口村。我翻看了关口村的脱贫攻坚台账,向当地村干部和在场的几户贫困户核实了贫困家庭人口、致贫原因、产业项目、实际收入方面的数据,他们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说明工作还是做得很扎实。我还特地去看了他们的扶贫成果——火石垭村生态特色效益农业基地、畜牧养殖基地。看着一片片绿意盎然的蔬菜,葱茏的植物藤蔓,我的心情也逐渐开朗。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