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曹禺主演《安魂曲》
剧作家曹禺在创作之余也热衷舞台表演。
1942年秋初的一天,重庆国泰大戏院(解放后改名为和平电影院)的门前挂出了一幅巨大的话剧演出海报,上面写着“剧名《安魂曲》,翻译曹禺、焦菊隐,导演张骏祥,主演曹禺”。著名剧作家亲自登台演戏,对观众而言极富吸引力。当时,戏院门口有剧本出售,编剧是匈牙利作家贝拉·巴拉兹,剧名原为《莫扎特》,演出时改为《安魂曲》。
《安魂曲》是一部反映18世纪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生平事迹的人物传记剧,内容着重表现主人公英年早逝前几年的不幸命运。莫扎特幼年即以音乐“神童”而闻名于世,他以作曲、演奏和教学为生,终身清贫。由于生活的折磨而患病,他的爱人——一个因演唱他的歌剧而成名的红歌星,忍受不了贫困离开了他。莫扎特不顾身体的疾病、爱情的挫折和报酬的微薄,坚持不懈地为歌剧院创作歌剧。后来,一个贵族以重金为酬,请他写一支安魂曲,以备临终时演奏。莫扎特不愿为贵族效劳,一开始坚决拒绝,但后来同意了,因为那时他病情已十分严重,知道在世的日子不多,自己也需要一支“安魂曲”。于是他奋力写作,昼夜不息。
《安魂曲》中国导演的绝妙构思,以及曹禺等人的优秀表演,使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话剧中,曹禺饰演莫扎特,他准确地把握了作曲家热情、清高、执著、勤奋的性格和悲伤而自信的情怀,全剧自始至终都精彩动人,令观众赞叹不已。其中,在莫扎特弹奏钢琴的一个场面中,尽管曹禺不是音乐家,但他充分理解了乐曲的意蕴和作曲家的艺术个性,他那时而流畅、时而狂放、时而轻缓、时而激烈的弹奏动作与造型姿态,同起伏变化的乐曲声水乳交融,体现了主人公内在情绪的细微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全剧末尾,莫扎特强忍着病魔的熬煎,仍在坚持创作《安魂曲》的场面,尤其感人至深。莫扎特先在琴台上,后在小桌上,最后斜倚在病床上,凭着坚强意志艰难地一页一页写着,每写满一页,揭去一页,最后一页一页的乐谱相继飘落在地。曹禺在扮演中,以充满激情的脸部形象告诉观众,莫扎特是竭力把一生中最后的余热全部倾注在这一乐曲中,直到他提笔的手在床边无力地垂下为止……显然,莫扎特也是为自己在作“安魂曲”,然而他却未能为自己安魂,唯有附近剧场里传来莫扎特歌剧的音乐,在显示着音乐家不朽的艺术魅力。
话剧《安魂曲》在重庆上演后,和曹禺同台演出的张瑞芳盛赞曹禺演得十分精彩,表示“再一次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演员的才华”。戏剧评论家则著文称赞说:“曹禺不仅表现了一个音乐家莫扎特的形象,而且表现了一个受难者的灵魂。”教育家陶行知也同样被这出戏所感动,他连夜带着学生,从距离重庆近百里的草甸子赶来观看最后一场演出。该剧好评如潮,一时获得了极大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