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名留住乡愁
□ 作者 沈治鹏
3月23日人民网载,国务院要求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对“贪大、媚洋、求怪”的怪现象要大力遏制。据2014年全国地名普查发布的数据,1986年以来,近30年的时间,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永远地躺在了故纸堆里。2013年民政部资料显示,1980年到2003年,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近40%。空间地理和历史脉络,由于地名的消失而中断。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独一无二。在这片生生不息土地上,炎黄子孙所创造的华夏文明中,地名文化是其中的瑰宝。它承载着人与环境的关系,蕴含社会的记忆,是拥有地域文脉的无形地标,成为居民意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有着与我们的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意。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地名中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当它被随意更改后,搅乱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出行、乘车、购物等日常活动,还残酷地割断了历史的文脉,掏空了居民的乡愁,让本就浮躁的心灵无法安放。
一些地方长官,不知何故,总是喜欢把上百年的地名改来换去,仿佛不如此就不足以证明曾在此主政。更有甚者,一些开发商为了一己之利,任意选一个听起来花哨的洋名,硬生生地插入一个地方,就是被盗用者也觉得滑稽可笑。这种盗名既欺世又欺人,有辱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因此,我们必须大声疾呼:扼住肆意妄为的黑手,保住传承千年的地名,留住我们的悠悠乡愁。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