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剧回归生活
曾经,戏剧是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而今,随着电影院、互联网、游乐场等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同所有传统艺术一样,我市的戏剧文化也面临着衰微的危机。
复兴戏剧迫在眉睫。为此,致公党重庆市委提交了一份集体提案《关于复兴重庆戏剧文化传统的建议》。2月25日,我市出台了《关于支持重庆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为我市传统戏剧复兴带来了曙光。
“建议加快对老旧剧场的改造。”致公党重庆市委在调研中发现,我市剧场普遍存在设施设备落后陈旧的情况,且除重庆大剧院和国泰剧院外,其他剧院和剧场利用率较低,甚至处于闲置状态。
“目前,小剧场话剧日渐火热,可我市适合小剧场话剧的演出场地严重不足。”作为话剧演员,致公党党员程韦然对我市的话剧现状比较熟悉,他认为现存的老式镜框式舞台过高过大,不能适应小剧场话剧的需要。因此,他建议打造充足的小剧场,开放某些艺术中心、文化馆、大中专院校“黑匣子”小剧场等,打造类似“重庆胡柚青年空间”的戏剧爱好者俱乐部,给创作者提供更广阔的艺术空间。
除了硬件问题外,“软件”更是致公党重庆市委关注的重点。“我市戏剧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且戏剧发展环境不成熟。”致公党重庆市委在调研中发现,我市戏剧方面的中青年演员、编剧、导演等各方面的人才都非常缺乏,地方戏剧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甚至出现人才断层、行当不全的局面。尽管我市多所大中专院校都有开设戏剧类专业,可收效甚微,毕业后要么去了戏剧市场更成熟的北京、上海,要么转行从事其他行业。
“其实,这一现象并非我市才有,全国各地——除了北京、上海,都令人担忧。”程韦然坦言,因此,2015年国务院先后下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健全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院团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师资和实践的机会,避免学生“学不到功夫”或“登不上舞台”。而我市发布的《关于支持重庆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则进一步将其细化为“支持市内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戏曲专业,对中等职业教育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实行免学费”。
相较于北京、上海的荒诞话剧、魔幻话剧、都市轻喜剧、爆笑家庭剧等戏剧形式层出不穷,我市却鲜有尝试和创新。在调研中,致公党重庆市委还发现,目前,我市大多数戏剧都是经老剧本搜集整理,戏剧形式过于单一,且创新度不够。而这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的缺乏。因此,致公党重庆市委建议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对创办戏剧社、戏剧工作坊等放宽申请条件,设立“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项目,为青年艺术人才搭建创作平台,培育代表中国新生代力量,具备国内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原创作品。
“还可依托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西南大学等院校,举办艺术创想周,或重庆本土戏剧、话剧月演活动等。”程韦然建议定期开放公益剧场,为重庆籍演员、导演、制作人提供更多创作演出机会,吸引并涵养更多市民观看,逐渐提高市民传统戏剧素养,“让戏剧走进我们的生活,让看戏成为市民生活中的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