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4月0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海棠烟雨古今情

□ 作者 姜孝德

巴渝十二景中,变化最大的当属“海棠烟雨”。溪河没了踪迹,临江的那座拱桥也被埋到泥土之中。也许,我们只有到历史中去欣赏这一景观了。

海棠烟雨位于南岸海棠溪,是巴渝十二景之一。海棠溪与渝中区的太平门隔江相望,上有黄葛渡,下有龙门浩。海棠溪以溪为名,溪长约二公里,溪水从山里往外流淌,蜿蜒曲折汇入长江;夏天,长江上涨,江水涌入溪中,使溪水变得宽阔,有时就像一个宁静的湖泊。海棠溪虽不大,但它却辛苦地汇集了南岸八条小溪的水献给长江。关于“海棠溪”的由来,有人说,盛夏之时,长江水灌入溪中与溪水相击,形成无数漩涡;月圆之夜,月光直射溪面,漩涡如朵朵海棠盛开,海棠溪因此得名。也有人说,过去小溪两岸长有许多海棠,花开之时,溪面宛若飘动着桃色的云,美丽无比,于是这里便被人称作海棠溪。《花谱》上说“海棠喜湿润”,联想海棠溪如烟似雾的“烟雨”,我更相信后一种说法。

烟雨朦胧中的海棠溪,曾让无数迁客骚人流连忘返、梦绕情牵。早在三国时代,蜀国的徐庶就曾在溪边的山崖上留下诗文。唐朝的元稹曾与薛涛同游海棠溪,薛涛写下《海棠溪》“春教风景驻仙霞,水面鱼身总带花。人世不思灵卉异,竞将红缬染轻沙。”到了清朝,特别是海棠溪入选巴渝十二景之后,海棠溪成了巴渝文人聚会的理想场所,故而巴渝文人吟咏海棠溪的诗文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康熙年间,乡贤刘慈写有一首《海棠溪》,为后人留下了一幅风俗画卷:“清溪窈窕兰桡轻,荡入溪中烟水平。两岸海棠睡梦里,一村春酿香风生。儿童树底逐金弹,少妇楼头吹玉笙。乱后凄凉有明月,芦花处处渔歌声。”乾隆年间,县令王尔鉴也写过《海棠烟雨》:“溪邃怜香国,山容映海棠。轻烟笼晓髻,细雨点新妆。娟秀宁工媚,幽清却善藏。每望望江屋,独立临苍茫。”

海棠溪最美的时刻,是晨雾飘荡或者烟雨凄迷的时候。清初著名文人王士祯溯江入蜀,写有《蜀道驿程记》,于中,我们发现海棠溪的两岸曾经有不少的素练般的瀑布。因为瀑布、小溪、植物等散发出大量的水汽,而溪的两岸阻碍了水汽四散,于是溪上便形成雨雾。风来雾移,细雨如丝。诗人美化海棠溪,说:“春晓将暾,淡烟微布,细雨如丝,溪流映带。山姿娟秀,绰约之姿宛若一美少女,端坐在绵绵细雨组成的白色轻纱中,神态娉婷,含情微笑,楚楚动人。”这样的描写真的会让每一个人为海棠溪心动。

我采访过好几个曾经亲眼见过海棠溪景色的人,他们的回答却让人大跌眼镜:“别信那些,海棠溪不过是条溪沟罢了。”惊诧之余细想,他们的回答也许是对的。他们所见之海棠溪,乃是现实之中的真景,而我们心目中的海棠溪乃是文化语境中的再造景象。

岁月的河流淌过之后,站在河岸上的人们发现,自己还是那么怀念那个凝聚着诗情画意的名字——海棠烟雨。于是,有人把“海棠”当做店招,当做小区名;再后来,有关部门认识到海棠烟雨是一笔无形的文化遗产,于是一个同名的公园便横空出世了。或许,这个公园与昔日的海棠烟雨并不是一种形态,但是,用这种形式对昔日的文化进行传承,也不失为一种方法,至少,它可以安慰我们固执怀念的心。只是,我不知道这个公园里是不是栽种有足够多的海棠树?会不会把那些写海棠烟雨的诗歌刻在石碑上?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