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4月12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龙门浩月话龙门

□ 作者 姜孝德

龙门浩位于南岸上新街江边,江中有一条石梁,隔江而望,形如巨龙游江,所以,江对岸取名为“望龙门”;石梁中部有一断缺处,犹如一道门,谓之龙门;石梁内自然形成了一弯宽阔的湖水,方言称之为“浩”;宋朝绍兴年间有人在上面刻有“龙门”二字。“浩月”一景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江水东流为石梁所阻,转而流向江心回旋形成漩涡,形如满月;一说是皓月当空,月影倒映在平静的浩内,宛若一块巨大的玉盘,江中月影与天上的月亮相互辉映,美丽至极。王尔鉴选定巴渝十二景时,也把它选了进去,可见它的魅力。

“龙门浩月”虽是一个景点名称,但也是巴渝文人创造的一个绝妙词句。“浩”是巴渝方言,意为小港;龙门浩是地名,而将“月”字放在后面,就构成了“龙门浩的月亮”或者说是“月照龙门浩”。这里面似乎没有“皓月”的含义,然而在古代“浩”与“皓”通用,这就造成了一个双关:“龙门浩月”既可以说是“月照龙门浩”,也可以说是“皓月照龙门”,真是妙!

在细细品味“龙门浩月”时,我们发现这里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为什么文人那么喜爱“龙门浩月”?原来,这其中隐含着他们的祈愿。“龙门”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的象征意义,民间神话有《鲤鱼跳龙门》,鲤鱼一旦跳过龙门就化为龙,后来就常用“鲤鱼跳龙门”来形容某人经过艰苦努力而完成了事业。读书人的龙门是什么?当然就是“金榜题名”了。“浩月照龙门”是一个多好的兆头呀!龙门处在浩月之下,那不就是前途光明了吗?

读书人有读书人的龙门,老百姓也有老百姓的龙门,他们渴望丰衣足食、天下太平。因此,民间对龙门浩的来历又有另外的说法:

传说大禹治水有功,人神拱服,于是人们就在南山建了一座禹庙,朝夕祭祀。有一条鱼化成的龙恨禹,因为当年禹治水时将鱼化龙的先祖锁在了巫山之下。为了给先祖报仇,一个月黑夜,鱼化龙咬着牙从长江中一跃而起打算用头撞毁禹庙。正从天上路过的太白金星看见了,惟恐鱼化龙毁了禹庙,想下来阻挡已经来不及了。说时迟那时快,太白金星立即脱下鞋朝鱼化龙扔去,岂料,鱼化龙乃千年鲤鱼修练成的龙,功力非同一般,一下子就把鞋变作的巨石撞了一个缺口。一下不行,鱼化龙又想来第二次,这时太白金星赶拢了,扬起拂尘一扫,鱼化龙便瘫在长江中了。太白金星说:“我要毁了你只在弹指之间,想你千年鲤鱼修炼为龙也不容易,好吧,你就留下来给大禹看门吧,免得什么孽障又来打扰他睡觉。”太白金星拾起那只鞋子准备穿,却发现已被鱼化龙给撞烂了,他就将鞋子放在龙的身上,说是留个纪念。民国年间,一个渔夫在“龙门”边睡觉,赌咒发誓说,他真的闻到了太白金星的脚汗臭。于是人们对鞋子化“龙门”的说法更加深信不疑。按这个传说,今日龙门浩上那个“龙门”就是龙撞的。

传说无法考证,但是龙门浩岸上有禹庙却是事实。《巴县志》说:“询之坐中,咸云久废,只山麓龙门浩有小祠曰禹王宫,乃楚人公所也。”显然,这个传说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大禹为人们做了好事,人们就用传说来表达感激之情。

明清时期,歌咏“龙门浩月”的诗歌很多。选定巴渝十二景的县官王尔鉴也为他选中的“龙门浩月”写了一首诗:“石破天开处,龙行俨禹门。魄宁生月窟,光自耀云根。雪浪盘古今,冰轮变晓昏地。临风登彼岸,涂后有遗村。”后人还比较推崇张久溢写的“谁将青玉镜,挂在苍鳞龙。”以为此诗非常形象地将龙门浩月的美景展示在世人面前,并且也显得颇为空灵。

王尔鉴之后,历史又蹒跚地走过了几百年,所幸“龙门浩月”还完整地保存到了今天,让我们可以通过龙门浩月来理解古人的诗歌、理解古人的审美,真正认识我们的巴渝文化。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