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城市道路交通“微循环”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重庆因其独特的山地地形特征,受两江三山阻隔,道路连通性、系统性较差,主城区城市主干道部分节点和路段交通拥堵现象明显。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和有限的资金,改善主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市政协委员、市交委副主任李方宇将目光落在了城市道路路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次支道路。
李方宇委员认为,建设新的城市主干道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的同时,不能忽略分布广泛的次支道路。通过一系列走访和调研,他在市政协四届四次全会期间提交了提案《关于提升主城区次支道路通行能力,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的建议》,提出加大对城市次支道路的利用,提高其通行能力,以缓解主干道交通拥堵压力。
大量分布于居民小区、农贸市场、商圈等周边的次支道路,是连接城市主干道与市民出行目的地的纽带。李方宇委员调查了解到,截至2014年末,我市次支道路的里程占到了路网总里程的72.9%,“次支道路就好比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如果提升‘毛细血管’的通行能力,既能缓解主干道的交通压力,也能提高次支道路的利用率。”
但是由于道路两旁占道停车和占道经营等行为,次支道路通行能力不足,难以分流主干道车流压力。
“次支道路多为双向两车道,规划在次支道路的路面停车场,以及一些违规占道停车等行为,把原本就比较狭窄的路面挤压得更难通行。”李方宇委员列举了两个走访调研中了解到的案例:渝北区连接兴科四路与小小岛次支道路的海福路,由于道路两侧社会车辆违法占道,可行路面不足4米,经常发生车辆擦挂;江北区连接江北商圈中医院及建新东路的兴塔路,车辆违规占道停车后,可供通行的路面不足3米,导致行车会车时频繁出现拥堵。
受利益驱使,在次支道路违规占道经营也是导致次支道路通行能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两年来,经过市政部门的整治,情况已有所改善。但是李方宇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在猫儿石地区周边、江北区望海花市周边等区域,早间餐饮摊位、晚间各类烧烤摊、水果及蔬菜摊等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
除了以上两个因素外,重庆山地地形特征也成为有效利用次支道路的一个阻碍。次支道路多穿行于山地、陡坡之上,道路路面狭窄、转弯半径大,多“断头路”,而且大多数次支道路的交通标志标识也不完善。“这种情形导致部分车辆驾驶员常因为不了解次支道路的走向而放弃。还有部分驾驶员在行驶到次支道路时,因没有相关交通标识指引,容易发生走错路口或占道停车问路的情况,降低了道路通行效率。”
找到病因如何对症下药?李方宇委员认为,“内疏外通”得双管齐下。一方面将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相结合,健全次支路网,尤其是加大主城现有次支道路建设改造力度,通过修缮路面、打通断头路、改造与主干道连接路口、拓宽狭窄路段等方式,畅通次支道路网络循环。
另一方面,通过减少经营性占道停车位,采取立体停车场等方式增加停车供给,利用差异化停车收费政策、智能化科技措施等手段引导停车需求。同时,加强对次支道路违规占道的整治,完善次支道路导向标识及附属设施。
从内外部一起疏通城市次支道路,提升其通行能力,才能充分利用好次支干道对城市主干道和出行目的地的连接作用,让主城区次支道路网真正实现“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