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佛岩美若画
过江往北走进武隆土坎镇,就可以把自己镶进烟雾弥漫的乌江画廊。沿江岸顺盘山公路往上爬,眼界一点点开阔,最后眺望乌江,收入眼帘的除几处烟村外,还有巍峨雄浑的白马山。许多景色都融进生命中来,心与山达成了响应。走过两处干净的村子,山路陡然一转,翻上盖坪,一片峻秀的岩色扑面而来,夕阳西下,佛光映现,给人震撼而又敬畏的感觉。
这拔地而起的一线山岩,是和尚岩,是仙女山故事流传的聚集处,是仙女山人信仰的高度。和尚岩高高耸立,他是山上的山,岩上的岩,周边人祭拜的神山。脚下一条乌江,背后一座仙女山,跟白马山遥遥相望。他们在阳光的照耀下顾盼,在烟霞的汇合处交流。岩左边是双河乡,右边是仙女镇,一条旅游大道如飘带一般,轻轻从和尚岩前飘过,串连起许多过往。近两千米的海拔,让整座山显得浑厚深沉、气势磅礴。
坐在山前的石头上,看奇峰列阵,异树开花,品峰峦起伏的独特风景,赏云海翻腾的壮美风光,我跟和尚岩交谈起来。江和路都在他前面,拉纤的号声匍匐着爬上土坎镇的滩,背盐的号声匍匐着爬上峡门口的崖,古道上的马蹄声踏过仙女山的记忆,祖辈们的汗水就会从云朵里洒下,我们的心也就变得滋润潮湿。和尚岩见证着乌江的潮起潮落,见证着大唐路的繁盛衰败,用一颗佛心诵读着风云,静静地看着历史变迁。
细读相依相靠的村庄,这是一片有故事的山岩。在晴与雨里,在来与去里,和尚岩坚定不移,一切的过往让他处变不惊。我敬畏地望着他,内心如风吹过树林,许多想象都淋漓尽致。山下就是清水村,一汪泉荡尽尘埃,纤尘不染。有村民说,在涨水月份,洪水在乌江肆虐,上天看到百姓遭殃,就让一批和尚在小岩门外的山上念经,为乌江两岸的百姓祈福。还有村民说,和尚岩是公山,与之相对的便是乌江南岸大娄山深处的母山,他们原来是一对恋人,后来王母玉簪划乌江,他们从此夫妻相离,隔江相望。更有村民说,扯船子下江,勤劳的妻子上山打柴摔岩了,男人愧疚便去岩上当了和尚……
故事发生在日出日落月圆月缺里,记载在和尚岩斑驳的岩色上。一座山岩倾听乌江,犹如一个男人坐下来听一个女人倾诉,他就找到了情感的居所。走近和尚岩,端详岩石的形状,仙女山因仙女石而得名,“仙女石”两尊高一尊低,高的两根石柱酷似冰清玉洁、翩翩起舞的仙女,一尊矮小的石柱生在旁侧,称为“拴马石”。来到仙女石旁,可在石崖顶上的“仙女阁”小憩,还可在此放眼长天,饱览四周秀色,听风在山顶上奔跑,云在峰峦上吟哦。云雾缭绕,整座仙女山形成了一个谜。和尚岩,便由许多峰峦布置成了一个谜局。
故事在谜局中,我在局外。在这片奇峰罗列的岩石上,风雨雕琢岩石,演绎出几出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和尚守山,文臣拜山,唐僧师徒西游取经,七仙姐妹云中曼舞。大风吹不老门前的风景,和尚岩永远为村里人守护。站在山岩前,阳光打在岩上,村庄显得特别温暖。山岩高耸,山石各有形状,有的石头如静坐参禅的和尚,双手合十面朝乌江,把峰底云雾吟诵成满天云霞;有的如仙人摘星,即使石人铮铮铁骨顶天立地,但也“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的如诗仙望月,登临绝顶眺望苍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眼里星空璀璨,心中诗篇涌动。
风雨养育出一座山的生气,故事养育出一座山的灵气,香火养育出一座山的佛气。仙女山充满仙气,和尚岩有佛光照耀,我能感应到艰苦环境中人心慈善的光芒。和尚岩是一座具有雄性气质的山,他似乎在述说,男人活得要像一座大山,再多的风雨洗礼,只能让他的头颅更高昂,只能让他的呐喊更嘹亮,只能让他的精神更坚韧。我听老人们说,过去有一乌江秀才沿大唐路赴京赶考,在石梁子饿晕在山岩下,遇到和尚接济,最后他功成名就,报了滴水之恩,为和尚们修了座寺庙。沧桑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仙女山一片和尚岩的原色,仍是生活颜色,仍是慈悲本色,仍是生命亮色。
在岩前沉思,一切都是过往。参透了人生,情在心中;参透了生活,爱在心中。自然是强大的,她比文化更能警醒人心。在和尚岩一声喊,那雄浑的号子就会滚下几重坡;当喜庆的耍锣鼓从岩下敲过的时候,那些萦绕不绝的土著音韵胜过天籁。一曲放牛娃的歌,在牛羊们的合唱里,再加上高山流水,岩角飞云,鹰旋兔藏,都混响成爱的旋律。过去的大唐路从木根铺穿过来,路上的客商们在和尚岩下烧香,甩下几声赶路的吆喝,赶向下一个驿站钻天铺。
现在掩埋过去,和尚岩遗忘不了历史。开放的仙女山敞开怀抱,让和尚岩拥有了更宽广的未来。仙山佛岩美若画,奇峰秀岩,谱就自然的乐章,写就不朽的诗篇。
再次站在山前,风在轻轻吹送,心就轻轻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