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商顺利进农家
只需动动手指,主城的市民就可以通过“武陵生活馆”这一农村电商平台,品尝到来自武陵山区的特色农产品。同样,通过这一平台的线下实体店,也能为不熟悉电子购物、没有电脑网络的村民提供免费网上代买服务,更可以让他们足不出户,把新鲜的土特产卖到全国。
随着农村网络的发展,电商这股力量正逐步走进农家院,并绽放出勃勃生机。
农村电商 大有可为
来自市商委的数据显示,我市行政村互联网宽带覆盖率已达到100%,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础环境逐步改善。
根据市商委2015年发布的《电商进村工作方案》,我市未来几年将通过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云上等电商平台合作,开设诸如秀山“武陵生活馆”的地方特色馆或专区,同时培育本土涉农电商平台;依托现有村镇网点建立电商服务站,并鼓励知名电商在村镇建立服务点。2015年7月,我市秀山、酉阳、石柱等8个县被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除此之外,市商委将筛选确定1000名农村电商带头人,对其进行网购操作、开店技巧、特色产品信息采集发布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并利用淘宝、京东等平台开拓农村市场,向各知名电商平台推荐这些农村电商带头人,以达到帮助当地特色农产品实现网上营销的目的。
整合资源 铺路发展
面对前景广阔的农村电商市场,广大农民朋友应该如何把握机会,走出一条致富新路?市政协委员们纷纷给出建议。
“物流是农村电商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瓶颈。”市政协民建界别在调研中发现,农村市场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加上信息系统的基础建设缺失,运输很难做到快捷和低成本,物流公司和电商企业无法共建成熟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导致电商配送中物流信息无法实时监管,制约了农村电商健康发展。他们建议,在农村电商物流环节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物流组织共同配送+乡镇配送点模式创新,积极利用中国邮政网络优势,依靠便民站网点代投、代揽的业务,以邮掌柜系统为平台,对接社会各大快递公司和各大电商平台,提供代购、代销等服务,让更多商品“走出农村”。
“应该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赵明委员认为,政府要在明确农村电商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因势利导,主动提供诸如金融咨询、人才培训、资源整合、信息发布、沟通协调等方面的服务工作,帮助农民网商提升自身竞争力;要加强网销农产品质量监管,建设农产品网销标准化体系,建立追溯和赔付制度,培育农产品电商协会,探索“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网商”的质量控制模式,实行协会对供货方的统一标准、采购、仓储、配送、物流、包装等服务,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应建立全市农村电子商务统筹协调发展机制,根据功能分区整合资源,抱团发展。”为避免因产品同质化带来平台重复问题,范慧委员认为,各相邻区县地缘相近、经济相关、文化相连、资源趋同,无论是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和农产品资源的共通性、互补性,还是节约商贸物流成本来讲,都具有整合的先天基础和共同需求。她建议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纳入我市“十三五”规划统筹部署,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倾斜,强化大整合、大合作、大联动、大市场意识,打破地区各自为政的局面,进一步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突出本区域农副产品特色,体现统一性和独立性。
“农村电商产业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引擎、脱贫攻坚的新举措,正为重庆区域经济和农村发展带来深刻变革。”委员们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