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办里的“委员工作室”
——记大足区政协委员杨廷端
杨廷端(右)正在了解群众诉求
“身为律师、委员双重身份的我,不仅应通过律师事务所打‘官司’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更应通过委员工作室化解信访难题,维护社会稳定。”杨廷端打造的委员工作室从被动等待群众转化为主动到群众中去,既是对政协委员工作室的诠释,更是三年实践的真实写照。
走进信访接待
杨廷端为何参与政府信访接待?这还得从几年前说起。多年律师执业的杨廷端发现,群众遇到问题,不管是涉及法律方面还是政府方面,首先是上访,导致信访积案如堆。而大足区每周有一次固定的领导信访接待,来访人员较多,诉求较为复杂,按照要求,律师必须陪同领导参加信访接待。杨廷端设想,如果将委员工作室由律师事务所搬到信访办,自己以政协委员、律师的双重身份参与信访接待,既可以更加客观、公正地对待信访事件,增加可信度,又可以用专业术语向群众宣讲法律,化解信访积案,提高解决问题的权威,这不是两全其美的法子吗?
于是,一条《建议信访部门加强与律师联系,共同解决信访难题》的提案得到采纳,杨廷端委员工作室被确定为信访部门的定点法律服务机构,建立信访联席制度、律师参与信访接待工作制度和名豪指派律师免费提供法律服务等。
如今,依托杨廷端委员工作室已接待上访群众100余人次,提供无偿法律援助近20件,免费为群众提供各类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
由兼听到兼做
“杨委员,谢谢你,我的心结终于解开了。”2015年的一天,中国汽车工业公司重庆汽车分公司基建临时工张廷恩拉着杨廷端的手,连声说道。
原来,川汽厂部分民工要求解决待遇等信访事项,有关部门虽多次答复,但信访人坚持不息访。为此,杨廷端多次主持召开听证座谈会,按照庭审程序主持信访听证,围绕信访人提供的政策依据,逐条逐款对该政策的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作出解释,分析说明了信访人诉求不能得到支持的原因,消除了信访人的认识误区,化解了信访人心中的疑问。
类似这样的事件很多,杨廷端在查阅有关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后,通过与上访人的多次沟通,指出不能享受相关政策的原因,获得了理解;设立外来少数民族维权服务站,协助处理民族领域矛盾纠纷,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一桩桩、一件件,为民办实事、为民解疑惑,诠释了委员工作室由兼听到兼做,让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政协委员的真诚,政协委员工作室的实在。
收集民情民意
哪里私建停车场、哪里的水遭污染了、哪里噪音扰民了,此时杨廷端不再是律师,而是一名“民情民意收集者”,杨廷端委员工作室坚持倾听民意、反映民声,广泛收集民情民意近50条,使委员工作室的工作由务虚到务实。
3年来,他结合律师法治意识较强的特点,提交的有关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如《着力打造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努力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强化青少年法治意识》等意见建议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予以采纳,其中畅通诉讼渠道、尊重当事人诉权、重视律师作用还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他利用律师职业接触面广的优势,提炼的关系百姓生活的社情民意,如《户籍制度改革莫让农民陷入尴尬》《龙水湖环湖路应尽快规划建设》等被市区政协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