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将出临江
4月12日,永川区政协历史文化遗存调研组一行,冒雨前往临江镇实地参观和拜谒凌谏衔将军墓。
将军墓位于一个叫“斜石板”的地方。墓宽六七米,高近两米,从上至下共四层,分别为流水式屋檐、祥云图案、碑文、拜台。石碑共五块,居中三块为黑底大理石。正中一块,碑刻“先父凌谏衔先母裴爱玲之墓”十二字,均为隶书。两侧碑刻凌谏衔将军生平简历。最外侧的两块青石碑,刻有莲荷等图案。
凌谏衔将军墓原位于永川区临江镇普安村,因永津路的修建,于2009年4月迁至“斜石板”。按照凌谏衔夫人裴爱玲女士的生前愿望,将她和将军合葬。
抗日常胜将军
“这个将军不得了,极具传奇色彩。”永川区政协主席刘祥全说,凌谏衔读过黄埔军校,当过将军,官至副军长,抗日打过多次胜仗,解放四川时起义投诚,建国后蒙过冤、入过狱、再平反,去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据1993年《永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记载,凌谏衔,永川临江人,17岁从军报国,入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在四川军阀刘湘所办的军官教育团学习;毕业后,被派至郭勋祺部任上尉军职;1927年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六期工兵科,1929年毕业派往国民革命军第21军,先后任职连长、营长、参谋、团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凌谏衔随川军东下抗日,八年间转战浙、皖、赣诸省,参加了诸多重要战役,相继被提升为少将副师长、师长、旅长(师级)、整编副师长、师长、副军长,获授陆军少将军衔,最后官至中将兵团高级参谋。
由于在历次战斗中作战勇敢、屡建战功,凌谏衔先后荣获忠勤勋章、胜利勋章、云麾勋章、甲等“干城”军功章等。特别在长江阻击敌舰的战斗中,他率部击沉、击伤日舰数十艘,成功阻击日寇上犯。最激烈的一次战斗,凌谏衔与团部官员七天七夜不下火线。
凌谏衔于1949年12月在成都市郫县投诚起义,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高级研究班。1952年3月转业后返乡定居,后蒙冤受屈,1958年4月在永川病逝。
史实重要补充
永川区政协调研组为了调查清楚历史真相,查阅了大量书籍资料,走访相关单位。将军之子、市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凌承纬教授及时提供了其父的相关文史资料。这些资料绝大多数为首次面世,十分珍贵,对研究和完善凌谏衔将军的生平史实,具有重大的补充作用。
其一,澄清出生日期的差错。之前,《永川文史资料选辑》和互联网查询信息,均记载凌谏衔将军出生于1908年,即清光绪三十四年,无具体月份和日期。据凌承纬教授查证,其父亲出生于1905年1月23日,应为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
其二,填补字号、图像等方面的空白。之前,所有的资料均只记载了凌谏衔将军的姓名,无字号,且只有一张模糊的黄埔军校照片。此次调研发现,凌谏衔,字“咸远”。同时,凌承纬教授还提供了多张真实且清晰的照片电子版。
其三,丰富川军抗日的历史。区政协征集到凌承纬教授撰写的文史资料《泣血·川军——母亲讲父亲凌谏衔抗战》。文章从凌承纬之母裴爱玲女士回忆当年随将军出征的独特角度,真实记录了“煤炭山狙敌和反扫荡”、“长江布雷阻击日舰”等抗日战役,生动再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和川军的英勇无畏。
其四,发现将军抗日胜利后专门订制的纪念茶杯。据凌承纬教授提供的信息,2015年9月,江苏省泰兴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物史料展”上,有一个茶杯占据了显要位置。这个茶杯,是时任国军中将凌谏衔特意在景德镇定做的,它记录了自1937年日本入侵中国,中国陆军145师精兵奉命转战大江南北,直至取得抗战胜利。同时纪念他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国军少将——张诚德。更有意义的是,杯上的地图把台湾及周边岛屿刻画得十分清晰,对于佐证中国在南海岛屿的主权、解决国际地区争端极具文史价值,是一件十分罕见的抗战文物。
其五,完善起义投诚、蒙冤昭雪、荣膺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等重大史料。之前的史料,对凌谏衔将军的抗日作战记录较多,但对如何投诚起义则语焉不详,甚至出现了蒙冤入狱、平反昭雪等史实的重大漏项。调查发现,《起义人员证明书》(渝中字第569号)记载:“凌谏衔同志,原系国民党陆军军官,于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在郫县参加部队起义,特此证明。”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钢印签章为重庆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四川省江津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批复》(法刑申字〔79〕第223号)则记载:“永川县人民法院:你们报批的凌谏衔复查一案,于一九七九年十月十一日研究决定:撤销原案,恢复政治荣誉。此复。”调查组还发现了1982年12月由永川县人民政府颁发给凌谏衔家属的《革命工作人员病故证明书》。2015年9月,凌谏衔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由其亲属代为保存。
凌谏衔将军墓前,黄色小花绚烂绽放,尤显生机盎然,将军当瞑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