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巴渝文化知名度
农工党文化界人士建言重庆文化发展
本报讯 (通讯员 刘盛开) 农工党中央文体委4月17日至22日在渝开展“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课题调研,为推动我市文化进一步繁荣发展把脉支招,也为农工党中央在全国政协平台建言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纳良策。
我市文化发展亮点纷呈
4月18日至20日,调研组实地走访了九龙坡区走马古镇、綦江区古剑山艺术村、綦江农民版画院、渝南文化有限公司、铜梁博物馆、铜梁庹氏书法艺术馆、安居古镇和市话剧团等地,全面了解情况。
我市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亮点纷呈的文化发展,给调研组留下了深刻印象。透过綦江版画、铜梁龙灯等,调研组看到我市立足本地特色,弘扬民间传统艺术,并注重通过增加投入和文化企业来保证民间文化传承。在綦江古剑山艺术村,调研组看到,这里不仅带动、提升了当地文化旅游的品质与厚度,还孕育培养了一批本土艺术家,以点带面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同时,他们了解到,我市注重文旅融合,努力整合、发挥独有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提升巴渝本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打造和鼓励特色文化企业发展,将传统文化推向市场,探索其在新时期市场环境下全新生存和发展方式。
正视文化发展“软肋”
调研组与我市文艺工作者就如何围绕有效发掘、整合文化资源,因地制宜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我市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进行了研讨。
大家认为,我市文化资源目前开发利用尚处于较为初级阶段,缺乏全方位的、系统科学的资源开发整合与传播推广模式。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资源开发利用市场化程度有限,尚未形成有机循环的产业链条;文艺形式和传播手段趋于老化,难以吸引年轻受众。我市丰富的民间曲艺文化资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采用保护的方式来进行延续,虽是地区文化名片,却形式陈旧,面临观众老化的严峻问题,尚未找到传统文化吸引年轻群体的有效途径和全新突围方式。
政府市场齐发力
据悉,我市在“十三五”期间将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文化精品生产创作体系、文化现代传播体系、文化传承体系和文化发展保障体系建设。为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解决上述问题,大家建议,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需要做到政府与市场力量并举,系统全面地发掘本地文化资源,提炼特色,打造具有巴渝特点的文化品牌系统。政府要扮演好文化发展的引领者、规划者、把关者和支持保障者的角色。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融入市场力量,科学放开市场在文化领域内的准入机制,运用市场思维来开发运营相关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资源探索开发思维和文化传播手段途径。开拓思路,创新思维,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文化品牌进行包装和传播,提升我市地域文化在更大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注重保留文化资源的地方特色,尤其注重方言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地域民风的保护和传承。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市委主委杜黎明对此表示,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血脉和遗传基因,文化的繁荣兴盛见证和传承着民族历史发展的印记和脉络。重庆作为西南文化名城,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码头文化、抗战文化、饮食文化富集,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更加需要从认识和实践层面发展繁荣重庆丰富多元的文化,把我市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软实力,为五大功能区域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劲动力支持和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