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造血”功能
——江津区政协扶贫集团对口帮扶龙山村纪实
通讯员 岳祖刚 赵海忠
两年前,“蜗居”江津区贾嗣镇龙山村山顶的农民邹平一家守着几亩薄地,辛勤劳作,却因无力支付儿子上大学的费用而四处借钱。如今,邹平一家搬进高山生态移民安置点,住上了小洋房,楼下还有一个门面。依托门面开的茶馆和邹平在当地蔬菜基地务工,每月收入超过了3000元。
邹平一家只是龙山村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去年6月以来,江津区政协办公室牵头10余家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组成扶贫集团,通过“补血”“造血”“输血”三大行动,让龙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补血”——解决急难问题
“建卡贫困户中,多数是因病、因学而致贫。”区政协主席王君成先后5次到龙山村调研,摸清困难群众家底。他表示,首先要解决好贫苦户眼前的困难。村民邹建就是一个因病、因学致贫的典型。邹建因患强直性脊柱炎丧失劳动力,女儿还在上初中,家庭非常困难。在扶贫集团协调下,区政协委员、顺心园艺公司董事长胡镕积极对其实施帮扶,并表示负责他女儿今后所有学费和生活费,直到参加工作为止。
“制约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交通闭塞。”村主任邹井成说,龙山村位于江津、綦江两区交界处,村民多住在海拔七八百米的龙登山上,山下还有綦河“挡路”,到江津城区要两个小时。扶贫集团决定将交通建设作为优先抓好的扶贫项目。在扶贫集团的协调下,姜塘公路已于去年10月开工建设,这条长4公里的公路将直接与即将建成的三环高速公路相连。届时,龙山村到江津城区只要40分钟,到綦江城区只要15分钟。扶贫集团还联系了一千多万的资金,针对性解决了村民反映最为迫切的饮水难、光纤进村等问题。
“造血”——激发内生动力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村书记杜天益说,当地群众都不怕吃苦,也很勤快,但就是觉得龙山村与发财致富“沾不上边”。为扭转群众缺乏致富信心的固化思想,扶贫集团着力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开拓眼界。去年9月21日,区政协组织委员开展“情暖龙山扶贫活动”,为当地群众送技术、送文化。活动中,科协科技界别积极开展技术指导,宣传农村科普知识;文艺界别捐赠了图书,向群众宣讲文化知识;农业界别和九三学社界别的种养殖专家现场提供了技术咨询。之后,区政协又陆续组织委员到该村开展了10场送技术、送文化活动。
如今再到龙山村,人人心里都有一个最美的“龙山梦”。“大家的积极性都高得很!”杜天益讲到。村民邹进才承包了6亩地种植楠竹;村民黄树昌在家里种了1000多棵青脆李,2年后预计年收入将达到5万元……这些数据的背后,既有龙山村村民的自力更生、奋力拼搏,更有凝聚着扶贫集团创新扶贫方式的智慧与爱民情怀。
“输血”——发展富硒产业
“要靠山吃山、靠天吃饭。”王君成讲到,龙山村土地富硒的优势一直没有发挥出来。为此,扶贫集团协调区富硒办指导该村成立了富硒水稻种植协会,发动120余户群众种富硒水稻400余亩,组织专家政协委员深入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合作社社长张云道高兴地讲到,如今中粮集团、双福农贸城等单位闻风而来,把村民生产的水稻预定一空,贫困户因此每年将增收千多元。
“龙山村的产业规划,我们已经做好了!”王君成说,除发展富硒水稻外,扶贫集团将支持发展富硒青脆李100亩、富硒楠竹150亩,积极发展富硒生猪、富硒家禽、富硒黑山羊、乡村旅游等,并已开始对外招商引资。三环高速公路江津至綦江段和姜塘公路建成通车后,相关项目将随即上马,龙山村由“荒山”“穷山”变成“绿山”“金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