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产业对接供给侧改革
——南岸区政协助力南滨路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记略
通讯员 方 莉
“各位专家和委员的发言让人深受启迪,管委会要认真吸纳,补齐创建短板,使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更好地与供给侧改革相适应。”近日,南岸区政协主席会专题协商南滨路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工作。会上,该区区委常委、南滨路管委会主任王愚充分肯定了委员和专家的发言。
据了解,南滨路山水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2010年就是重庆市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这几年来,南滨路文化产业不断做大做强,正向着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迈进。在这一过程中,区政协跟踪关注,委员们积极建言,倾注了热情,付出了心血。
时间回到2012年7月9日。“文化产业是文化遗产积淀的硕果。在区建设项目规划设计论证要征求文广新局意见,切实理顺文物管理体制……”在本届政协任期第一年“开埠文化保护与利用”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的铮铮良言仍余音袅袅,区政府也从谏如流。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说,“现在看来,当年年底明确米市街一期五处文物建筑的权属关系,对后来南滨路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打造非常有利。”
说起2014年1月15日这一天,陈霞委员记忆深刻。在《政府工作报告》专题协商会上,针对施光南大剧院、国际马戏城等项目在南滨路的落地,她前瞻性地建议,“出台优惠政策,培育文化消费市场”,话音刚落,该区区长立即表示赞同。2015年,区政协在加强“商旅文体”联动重点调研课题中还明确提出,南滨路房地产项目应引入文化业态,打造小剧场和艺术展览集群,该区区委书记认为有较高参考价值。委员们的建议掷地有声,履职热情也更加高涨。
今年,南岸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正处于关键时期,创建国家级文化示范园区还需“临门一脚”。在这“十三五”开局后的第一场专题协商会上,一场“头脑风暴”在这里上演。
“深挖历史文脉,体现地域特色,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与弹子石老街可与影视基地、夜游基地、旗袍基地等结合,集合各种文化元素,突出文化亮点”,重大历史文化建筑研究所所长吴涛首先发言。
“大力推进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建构从文化资源评估、文化资本筹措、文化金融服务等方面协同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服务体系”,重庆社科院文史研究所副所长李玲接过话筒说道。
如何破解资金链稳固性差、品牌宣传营销不力的问题,李友根委员认为,“应实现投资主体与融资方式多元化,设计政府专项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园区内的文化产业企业,同时组建运营公司并进行系统的CIS设计”。
……
在政协这个协商民主的舞台上,不同的观点相互交流碰撞,持续为南岸文化产业大放异彩奏响了思想与智慧的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