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重彩工业文化
高楼环绕的城市深处,散落着残破、衰败、少有人问津的工业老厂,它们既是城市发展历史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的文脉之一。
任时间和城市化进程飞速向前,工业老厂却残留在历史深处,萧条破败更加剧了其与现代文明的格格不入。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面临的问题就摆在眼前,工业老厂该如何延续和承载过去的历史,重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重新与社会相融合?
重庆美院师生为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制作的雕塑
特钢: 抗战记忆
重庆特钢厂旧址
两年前应朋友之邀前往成都“东郊记忆”游玩,作为在重庆工作的成都人,陈忻委员第一次感受到历史还可以这样展示。
“废旧的厂房、车间、烟囱等工业遗址结合艺术创新,没想到竟会迸发出这么真实独特的美感!”这种差异化的碰撞深深震撼了陈忻,“小时候印象中的东郊总是机械轰鸣,热闹非凡,那个年代的东郊在我们心里就代表着当时先进的工业水平。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东郊工业区渐渐衰败,没想到它会以这种方式重现。”
曾经诞生过成都无缝钢管厂、成都红光电子管厂等一批骨干企业的东郊工业区,在退出历史舞台后,被赋予新的内容重新出现。
2015年,陈忻委员随沙坪坝区政协前去考察防洪堤和重庆特钢厂旧址,这才了解到曾经特钢厂生产的特种钢材在重庆拥有响当当的名气,被誉为“西南一切工业之母”,在抗战时期生产的飞机炸弹、手榴弹、掷弹筒和轻武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曾经的光辉抵不过时代发展的洪流,特钢最终也难逃衰落的命运。
两年前东郊之行的深刻印象,结合眼前此景,“东郊模式做得不错,我们能否借鉴用于特钢厂工业遗址的改造和利用呢?”
抱着对工业老厂改造再利用的想法,陈忻委员随后又多次去东郊记忆进行考察,并在市政协四届四次会议期间提交了提案《关于对重庆特钢厂旧址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建议将工厂旧址打造为抗战特色文化景区,“利用特钢厂保留下来的老旧厂房改造为博物馆、展览馆等,提高该地块的文化内涵。同时保留吊车、铁轨、水塔等工业标志物,挖掘其工业文化特色,保护重庆特钢厂的抗战文化和工业文化。”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建筑是城市发展历史的载体。重新打造旧建筑,既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规律,也能将城市历史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延续下去。
重钢: 创意博览
蒸汽机车
8000(PH)马力蒸汽机
重钢型钢厂旧厂房排架柱
抗战时期,北方大量工业企业内迁西南落户重庆,拥有百年历史的重钢是绕不开的两个字,其前身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阳铁厂,曾是抗战时期大后方最大的钢铁基地。
2011年9月22日,重钢集团全部关停了位于大渡口区的钢铁生产厂,“环保搬迁”移址长寿区,只在原址上保留下型钢厂。
如今,老厂外曲折的道路上鲜有人迹,路边的荒草肆意生长,当年鼓舞人心的标语口号在路旁的围墙上更显冷清,眼前的情景实在让人难以和机械轰鸣的“十里钢城”联系起来。
走进保留下来的型钢厂,工人加紧对老厂修缮加固的敲击声,电焊刺眼的火光,以及各处新增展现重钢历史文化的雕塑——如汉阳铁厂创始人张之洞,以及当年护厂牺牲的17勇士等,又把时光拉回到过去。古旧的厂房、标志性的大烟囱、钢迁会旧址,以及洋务运动时期从英国引进的世界上仅存的一台8000(PH)马力蒸汽机,还有停落在一角的旧式飞机,新与旧的搭配在老厂旧址上碰撞出一部生动而厚重的近代工业发展史。是的,这里正经历着老厂的蝶变新生:打造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
2014年,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前往广西柳州工业博物馆进行调研,结合重庆工业历史,提出利用重钢搬迁后的工业老厂,打造重庆工业博物馆。结合委员们的建议,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市政府决定利用重庆老工业基地的历史积淀,结合重钢在工业史上的百年历程,在其老厂旧址上打造一个地上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的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
有效盘活这些承载特殊历史记忆的工业老厂,连接过去的历史与现代的文明,重钢的蝶变既是解决当下城市建设的途径,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一种表现。
据该项目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老厂保留下来的钢迁会旧址已得到国家文物局的审批,属于全国第七批国家级文物,老厂打造的工业文化博览园将以工业博物馆与文化创意园区相结合的方式,将厚重历史与现代人文交叉融合,延续历史,并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北仓: 城市书仓
北仓
与艺术联手,重新赋予老厂新的内涵是大多数工业老厂选择的“重生之路”。
沿着观音桥建北一支路往上走,在距离繁华的观音桥商圈不远处,一个隐藏在居民小巷里大约有50年历史的北仓也经历了“重生”。
5月1日,北仓成功举办了重庆和成都两地文化交流活动。摇滚、民谣、电音等挑动心脏的乐队表演,各种文艺范、潮流范儿的现场演绎,还有调性十足的小店集结展览,精美手作集市等等,使为期三天的活动聚集了高涨的人气。
北仓的前身,是建于1956年的江北纺织厂仓库,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重庆纺织业的生产和物流要地,随后在城市发展中逐渐衰败,北仓伴随着那段记忆也随之淡出人们视线。
北仓创始人李波及其团队对于重庆工业老建筑的感情,除了作为文化艺术创作者对老建筑的爱惜,还有对回忆的珍视。挖掘、共建、重生城市记忆,让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时代相融,成为李波带领团队共同打造北仓的初心。
作为曾经打造鹅岭印制二厂文创园区的合伙人,李波在打造北仓时,对北仓进行了差异化定义,将北仓设定为开放共享的城市图书馆,以图书馆为核心,周边配套业态通过文化植入、人文互动等与图书馆共融,使北仓成为一个泛文化城市高地,满足城市功能的缺失。
两层挑高的仓库,为了安全已将原有的屋顶拆除重新修建,斑驳的外墙、锈蚀的大门都被原样保存下来,就连在修复过程中拆除的一砖一瓦同样也被保留下来,变换为花盆等形式装饰在仓库各处。
从小生活在重庆发电厂的王俊是团队成员之一,离开重庆后又回到家乡,记忆中老旧建筑的逐渐消失,突然让他感到疑惑,“记忆快没了载体。”当于繁华商圈的角落里发现北仓时,虽然里面摆满了废旧轮胎,到处堆放着垃圾,环境十分糟糕,但团队依然看到了它熠熠的历史光芒,决定让仓库“重生”,将北仓打造为一个文化交流分享的平台,“挖掘这座城市的记忆,植入新的内容,让老仓库焕发新活力。”
重庆印制二厂旧址
时间带给江北纺织厂仓库残破、被遗忘,甚至被周边拔地而起的高楼淹没的危险。但是当时间走到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也给它带来了重生机遇。
有此类似经历的工业老厂,对于拥有深厚工业基底的重庆来说,并不只此一个。
位于鹅岭正街1号的重庆印制二厂比北仓更早经历“重生”。重庆印制二厂成立于1953年,曾是重庆彩印中心和西南印刷工业彩印巨头,如今这里早已被打造为一个集创意办公室、酿酒厂等艺术与商业为一体的文创园区,引入工作室和原创品牌,并成功举办过多次文化市集和主题活动。
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重庆印制五厂老厂区被打造为集休闲、创意、设计三位一体的文创园区。
曾经分布着微电机厂、电气厂、红岩弹簧厂、特种电机厂、铸机厂、阀门厂等企业的化龙桥区域,如今变成由高低村落、文化剧场、吊脚楼等精致建筑群落组成,集办公、商业、餐饮等于一体的重庆天地。
除了已改造完成的老厂,还有不少在建项目,如正在打造的喵儿石文创园区,其前身就是白猫日化厂。
一个个老厂重生,一代甚至几代老厂职工的情感记忆最容易被撬动。重钢集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晓冬是老重钢人,和所有重钢人一样,谈及对老厂的情感,大到为之奋斗的历史岁月,小到每年高温天气免费提供给职工的冰镇酸梅汤,都能轻易勾起回忆。
为留下老厂更多详实历史,重钢宣传部牵头,与大渡口区政协文史委合作编写了书籍《百年重钢》,全书约20万字,目前已基本完稿,主要讲述重钢西迁落户重庆大渡口区,到实行“环保搬迁”工程,于2011年关闭大渡口区钢铁生产厂这段历史。
不论是文创元素的结合融入,还是商业共同体的打造,或书籍文字的记载,老厂在各种创意中改造重生,其多样化呈现的背后,是站在当下,用契合历史与现在的方式,唤醒和延续工业老厂记忆,重温与品读城市发展历史的共同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