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5月13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视野
版面翻页
视野
04

古人开卷也善读

□ 作者 赵柒斤

提及阅读,人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源于北宋王辟之史料笔记《渑水燕谈录》卷六“文儒”篇:“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自此,“开卷有益”一传就是千年,传到科技发达、媒体多元、资讯发达的今天,仍被一些人视为阅读的至理名言。其实,并非古人都认同“开卷”就“有益”。

宋代江西人罗大经随笔集《鹤林玉露》卷五“读书”篇,就可看成是一场“要不要读书、怎样阅读”的辩论会。文章说,一次,北魏太祖拓跋珪问博士(中书省属官)李先:“天下何物最益人神智?”李先脱口而出:“莫若书”。王安石也非常认同李先的观点,并作诗一首表明态度:“物变有万殊,心思才一曲。读书谓己多,抚事知不足。”也就是说,不读书就不能应对一切。罗大经便拿失败的“熙宁变法”反驳王安石:“新法之害,岂不读书之过哉。其过正在于读书也。”故而,作者认为,书不可不读,但贵在善读。

王安石听到外面风言风语议论他因读死书致“新法”许多条款不接地气、惹得天怒人怨,便一脸怒色地在议政大厅与诸君子展开了激烈辩论:“安石不能读书,贤辈乃能读书耶!”对此,罗大经叹道:用这样的心去读书,内心便被禁锢了,与古代圣贤的活学活用已天渊悬隔,又怎么能“得其活法妙用”?他还引经据典进一步阐述“善读”的益处:南宋理学大家吕祖谦解读《尚书》时说,《商书》主要记叙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等圣人治国理政的思想,读《尚书》,不领会主题思想有什么用!所以要借鉴古人治世的经验,必先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精神,这才是真读书之法。

当时与包公齐名的清官赵抃还投书质问王安石:“皋、夔、稷、契,有何书可读?”估摸脾气火爆的赵老兄也是一时气糊涂才说出这种不着调的话,结果被犟相公王安石反击得哑口无言:“文籍既生以来,便有书。皋、夔之前,《三坟》亦书也;伏羲所画之卦,亦书也;太公所称黄帝、颛帝之《丹书》,亦书也;孟子所称《放勋》曰,亦书也;岂得谓无书哉?”罗大经替赵抃惋惜的同时,也不忘“斧正”:“当时答荆公之辞,只当曰:‘公若锢于有我之私,不能虚心观理,稽众从人,是乃不能读书也。’”

那么,古人怎样“善读”?又怎么看待“善读”?这点,宋朝人非常推崇苏东坡,几乎所有宋人笔记史料中都能见到苏东坡勤读和善读的踪影。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四称苏东坡“文章议论独出当世,风格高迈。至于书画,亦皆精绝,故其简笔才落手,即为人藏去,有得真迹者,重于珠玉。(东坡)虽才行高世而遇人温厚,有片善可取者,辄(总是)与之倾尽城府。”看得出,“千古一人”的苏东坡注重“读”社会和人这部“无字天书”,当然前提是“善”。多接地气啊!

其实,苏东坡文本阅读也是高人一等。南宋陈鹄《耆旧续闻》开篇就谈“苏东坡日课”。苏东坡贬谪黄州时,不认识曾分教此地的司农朱载上。一次,听客人吟诵“官闲无一事,蝴蝶飞上阶”后非常惊讶地问,是谁写的诗?客人告诉他,是朱司农作的,“东坡称赏再三,以为深得幽雅之趣”。后来,朱载上登门拜访苏东坡,两人成为了朋友。从此,两人交往频繁。某日,朱司农去拜访苏东坡,负责接待的人通报了,但东坡迟迟没出来会客。很长时间后,东坡才出来道歉并说,刚才出来晚主要是完成每日的功课。朱司农便问:“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东坡告诉他,抄《汉书》。朱司农哈哈一笑:“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抄邪?”东坡回答说,并非如此,我读《汉书》到现在已三次手抄了,“初则一段事钞三字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朱司农一听,好奇地离席请教:“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苏东坡便叫执勤的老兵从书桌拿来一册,朱司农翻开后,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苏东坡说:“足下试举题一字。”朱司农便依东坡之言报出一个字,苏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朱司农挑了好几个字,结果一样。朱司农心悦诚服了,赞叹良久后说:“先生真谪仙才也!”后来朱载上就拿苏东坡勤读、善读故事教育儿子朱新仲,朱新仲又用这个故事教育儿子朱辂。苏东坡读书之法快成朱司农家传家宝了。

滥读和读死书确实不可取。因为读诲淫诲盗、低级趣味、观点偏颇的书籍和信息,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身心健康。而囫囵吞枣、一知半解,或买椟还珠、盲目吸收,或拘泥其中、运用不当,也容易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甚至恶果。所以,“劝读”,不应忘了多提倡“善读”。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