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分团:用历史文脉塑城市“性格”
一分团视察湖广会馆
本报记者 凌 云/文 傅庆春/图
如何让文物更具生命力?怎样塑造好城市特色风貌?5月16日,市政协副主席刘光磊、陈贵云率市政协常委视察团第一分团来到渝中区“下半城”,探寻母城历史记忆,助力老城区文脉延续。
走进古色古香的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这张“下半城”的历史文化“名片”,让常委们眼前一亮。街区完整保留了明末清初的会馆建筑群,分布有湖广会馆、东水门古城墙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传统风貌建筑等,是明清移民风貌的重要代表。常委们欣喜地获悉,2014年,市政府已批复《湖广会馆及东水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街区建设控制区土地已出让,正在开展保护和修复方案设计。
“这里真是大变样了!”刚来到白象街,常委们就禁不住啧啧惊叹。焕然一新的街道旁,伫立着“修旧如旧”、恢宏大气的建筑:“药材公会”建于1926年,仿巴洛克式砖木结构建筑,拱形西式门窗,灰塑吉祥杂宝,充分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据介绍,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这里一直是重庆山货药材集散地;“私立兴华小学”建于1935年,是药材公会专属的“贵族”私人小学,外部青砖搭建,内部砖木结构,大楼外饰浮雕,尽显近代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当听闻这里将会作为画廊钟表博物馆,并承接各种艺术展览展示,打造中国乃至世界优秀文化艺术交流平台时,常委们纷纷表示赞赏。
在市规划展览馆,常委们参观了新展厅,并听取相关规划情况和历史文化保护专项工作介绍。欣闻市规划局、市文化委等部门积极配合,致力于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城乡风貌,形成独特的城市“性格”和“品质”,上个月,市委、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书记、市长挂帅的“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常委们倍感振奋。
委员们建议,要在全市上下不断营造保护历史文化的良好氛围,继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保护、利用和传承。要打破思想禁锢,创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保护和利用好文物,将保护用“活”,使文物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