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 “挑挑匠号子”
“挑挑匠哟,哟嗬嘿!出了门哟,呀嗬嘿!挑去山货哟,哟嗬嘿!挑回洋玩艺呢,呀嗬嘿……”这是云阳县山区挑挑匠昔日挑运货物时唱的一种号子,人们称“挑挑匠号子”。
云阳县地处山区,山大坡多,昔日交通十分不便,人们用最原始的方法、最原始的工具,将山里的农副土特产品挑运出山,再将所需的日用商品如盐、布匹、火柴等挑运进来。由于他们既有极好的气力,又有熟练的挑运技巧,所以当地人亲切地称他们为“挑挑匠”。他们那嘹亮的号子,曾经是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扁担、箩筐、打杵、坎肩,这些就是云阳挑挑匠的全部行头。
“吃罢早饭出了门哟,哟嗬嘿;扁担打杵伴我行呢,呀嗬嘿;为了养家又糊口也,哟嗬嘿;才当苦命下力人呢,呀嗬嘿……”吃完早饭后,挑挑匠在家人的嘱咐和期盼中向山外走去。刚出门时,一般都有一段平坦的路,此时的号子自然是轻松诙谐的调子。走出这段路之后,就是漫长的上坡路或下坡路了,汗珠子开始慢慢往下掉,脚下也放慢了速度,上、下坡号子就吼了起来:“上坡脚杆软哟,嘿作!下坡脚杆闪哟,嘿作!平路倒好走呢,嘿作!只怪脚杆短哟,嘿作……”配着铿锵的号子,他们一步一步沉重地向前行进着。
遇到坡路较长、体力不支,但是又没有办法换肩时,挑挑匠就把打杵杵在地上,再将肩上的货物搁到打杵上端的弧形体或木质打杵的杈子上,暂时歇口气。重新上路,那号子也立即响起来了:“又架墨哟,哟嗬嘿;鼓足劲呢,呀嗬嘿;莫央力哟,哟嗬嘿;坚强些哟,呀嗬嘿……”
走平路时,挑挑匠们一般是一个肩膀承扁担,打杵放在另一个肩膀上,从颈后伸向扁担下方托起扁担帮力,这样就变成了两个肩膀承一挑货物,脚下行进的速度就相对快些了。这便应验了“背包的走不赢挑挑的”这句民间俗语。
走在狭窄又陡峭的羊肠小道上,为防止后头的货物滑脱,聪明的挑挑匠在扁担两头各钉有三颗铁制钉棍。
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挑挑匠失去了用武之地,吼了千百年的“挑挑匠号子”也渐渐没人会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