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5月2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统战政协
版面翻页
统战政协
02

心中装着百姓事

——记开县政协委员张前富

□ 作者 郑贤术 喻 颖

张前富(右一)正在了解群众需求。

“我是一位山区农民,又是一名政协委员,心里想着的是村里的农事,惦记着的是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事儿……”“哗哗哗……”2016年2月12日,在开县政协履职经验交流座谈会上,开县镇安镇辽叶村支部书记、政协委员张前富,用平和而朴实的话语,赢得了与会者经久不息的掌声。

谈及张前富,在镇安镇甚至开县,没有人不知晓,不是因为他身上罩着30多年党龄和政协委员的光环,更不是因为他在辽叶村当了几十年的村支部书记,而是因为他向人们证明和诠释了一名政协委员肩负的光荣使命。

无悔的代价

开县镇安镇辽叶村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蓄水能力比较差,村民们大都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定得给村民找条路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张前富大刀阔斧干起兴修农田水利工程之事。

为了让农田水利工程尽快造福村民,他多次背上干粮,起早摸黑行走在山梁上、田埂里、峡谷中,往返于镇、县及有关部门之间,看水源、测线路、筹资金、定方案。看到热火朝天的工地,身体硬朗的张前富更是激情倍增,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吃住在工地,不分白天黑夜地和乡亲们一起挖水沟、抬石头、垒土方……

一个下着暴雨的星期天,张前富和往常一样,披着蓑衣,带着乡亲们来到工地施工。看着山洪漫出水沟直接冲入农田,村民们辛苦一年的希望即将化为泡影,张前富第一个跳下排水沟。突然,一块重约1吨左右的巨石,在山洪的冲刷下,正朝旁边埋头施工的村主任头上砸来。说时迟,那时快,张前富一把将村主任推开……村主任得救了,然而,巨石却砸在了他的腿上。

鲜血合着雨水和乡亲们的泪水,浸红了沟边的土地,流进了沟下的农田……

会心的微笑

从那以后,张前富又多了一个外号——“张瘸子”。尽管如此,人们依然会看到他刚毅的身影。因为,他的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热情,一名政协委员不可懈怠的责任。

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对于山里的人来说,谁都明白,但修路的钱从何而来?靠村民集资?可群众目前正在为温饱生计而到处奔波,哪有闲钱;招商引资?又没有资源和项目,谁愿意来;外出“化缘”?可全县的财政也很困难,何况急需用钱的又不只是辽叶村一个地方。面对如此困境,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在村民大会上,张前富提出了“自己动手,筹工筹劳修路、改路、养路,打通外界通道”的想法,一下就得到了急盼尽快脱贫致富的广大村民们的拥护。人心齐,泰山移。不到一年时间,村民们硬是用钢钎锄头、撮箕扁担,在陡壁悬崖上刨出了一条6米见宽的碎石乡村公路。

为了保证这条“幸福公路”的畅通,他又组织群众划片进行养护。望着乡亲们行走在公路上欢快的身影,听着公路上清脆的汽车喇叭声,张前富欣慰地笑了。

永恒的责任

公路通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了,而农民的收入问题,又一度成了张前富挂心的事情。由于辽叶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没有矿产等特色资源,仅靠“一亩三分地”增加收入,谈何容易?

看到村里盛产的大片优质高粱,张前富打起了主意:何不利用现有农作物中的特色资源,把小、散、多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加工,创办村办企业,既可以解决村民农作物销售问题,又可增加村民收入。

这一想法,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赞同和拥护。在他的组织和带领下,开县第一个农村专业合作社在辽叶村正式成立,而这个平台的第一个载体就是村办企业“开县辽叶酒厂”。按照自愿原则,村民可随时加入合作社,在酒厂入股,享受每年定期分红。同时,合作社优先收购本地村民种植的高粱,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

祖祖辈辈种地的农民,如今也当上了“老板”,拥有了自己的企业。这一举措,一下就打破了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种植高粱的热情。在合作社成立的当年末,入社的村民就欣喜地分到了第一次红利。目前,“辽叶牌”高粱酒的名气已越来越大,销路不断看好,仅此一项,一年就为合作社增加50多万元的收入。

农业收入提高了,农民腰包逐渐鼓了起来,此时的张前富又打起了心中的“小算盘”:如何改善村民生活条件,让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城里人的生活?如今,张前富更忙了,因为,“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强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等一条条提案和社情民意,正在他心中酝酿……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