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车:爬坡上坎的 “轨道交通”
两路口缆车(资料图片)
位于渝中区下半城的望龙门缆车,是人们对重庆交通发展史最深刻的记忆之一。数十年前,在依山而建、靠着缆绳上下穿行于江边和山腰的缆车,曾是重庆人最主要的出行工具。而如今,除了望龙门缆车,曾经热闹的两路口缆车和临江门缆车都已消失了。据悉,今年内,望龙门缆车有望恢复原貌,未来望龙门缆车周遭还将被打造成历史传统文化街区。
作为重庆52个“历史记忆点”里的两路口缆车和临江门缆车,曾有过怎样的辉煌?记者从渝中区文物管理所等地找到大量史料,试图追寻它们的踪影。
两路口缆车
车厢是木制的
说起两路口的皇冠大扶梯,大家并不陌生,可你知道在皇冠大扶梯修建前,市民是靠着什么工具在菜园坝和两路口之间穿行吗?渝中区文管所工作人员说,当时人们主要依靠的就是与山城电影院齐名的两路口缆车,它的位置就在皇冠大扶梯处。它也是重庆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缆车,几乎与成渝铁路同时建成通车。
两路口缆车建成于1953年,建成时日运客9000人次,上世纪80年代改造后,日输送旅客达5.8万人次,是当时重庆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1996年,皇冠大扶梯建成营运,两路口缆车退出历史舞台。
两路口缆车曾是重庆最有名的缆车。它连接着火车站和两路口两个交通要道,所以它的客流量一直很高。车厢大小和公交车差不多,不过没有动力,只能靠缆绳牵引在轨道上运行。
渝中区文管所工作人员说,两路口缆车的路线不长,一百多米,开动时两部缆车交错上下行,轨道的中间分成了两条,然后再重新合拢,这部分就用来会车。上下行的票价是不同的,下行一分钱,上行两分钱。
两路口缆车车厢是木制的,车窗图案雕刻细腻,车顶四角装有彩色飞龙,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渝中区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与两路口缆车同属第一代缆车的望龙门缆车,初期也都是木制车身。
“由于没有减震器,重庆第一代缆车坐起来都比较颠簸。”73岁的方余林是土生土长的两路口人。“当时交通不发达,爬坡上坎都靠走,坐缆车是最时髦的事。”他说,当年,两路口缆车的蓝色车身,还混杂着木料和机油的气味。
后来,重庆的钢铁行业取得长足发展,第一代缆车的车厢才慢慢更换为钢制车身,并安装了减震器,坐起来也舒适多了。
临江门缆车
车厢像个面包车
两路口缆车建成后,重庆又陆陆续续修建起了临江门、储奇门、龙门浩、朝天门等几条客运缆车。
在所有缆车中,最早消失于人们视线中的就是临江门缆车了。据史料记载,临江门缆车从1958年开始修建,修修停停,直到1963年2月才通车。
建成后的临江门缆车曾繁盛过一段时间,当时临江门大码头来往的货物、上下的乘客很多。后来,因临江门码头逐渐衰落,临江门缆车人流减少,入不敷出,运营不到三年便废弃了。
与两路口、望龙门缆车一样,临江门缆车的车厢也采用了没有车门的款式。因为是在斜坡上运行,临江门缆车的整个车厢也是斜的,车厢内分成了几层,成阶梯状,这样能保证乘客在里边坐得稳。缆车的车厢像一个巨大的面包车,车头有一座山的标志,没有关闭的门,乘客可以探出头打望外面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