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和平站岗
—— 记致公党员、重庆理工大学教师罗华政
初夏。下午两点半。太阳当空。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博园。
距“欢迎联合国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专家罗华政老师载誉归来座谈会”还有整整一个小时。空荡荡的会议室里只有一个人在拉线接入笔记本电脑。
在核实是不是走错了地的时候,既惊又喜地发现,面前这个身材高瘦的人就是当天的主角、致公党员、今年1月从联合国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回国的罗华政。惊的是,以为他是提前到会场的工作人员,喜的是,一下就找到了“真人”——一位刚好有空又愿意坐下来谈谈的被采访者。
从工厂出发,走过34个国家,又回到学校
交流,从人生经历谈起。
罗华政1989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材料系高分子化学专业,从车间技术员做起,做到了公司的副总经理。“青年岗位能手”“技术创新特别贡献奖”等奖项,见证了他主持研究和开发重点新产品的过硬专业水平。
重庆理工大学(原重庆工学院)曾从生产一线引进人才任教。罗华政的人生航线因此发生了变化,2005年7月调入重庆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或许因为他的学者风度,以至于任教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同事都不知道他曾是一家国企的领导。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7年1月,经过推荐、笔试、面试等诸多环节,罗华政启程赴总部位于荷兰海牙的联合国国际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从事化工生产技术专家的工作。在这个组织里,他是唯一的重庆人,唯一来自高校的教师。原本工作期限是3年,却因为出色表现不断续约,于今年1月才正式归国。9年间,罗华政到过34个国家,核查化学武器104次,足迹遍及亚洲、北美、南美、欧洲和非洲,监督销毁了一万多枚航弹(或炮弹)。
挑战偏远、高热、高寒及动荡的工作环境
这个看似光鲜的工作,其实非常艰辛。他大致算了一下,一年有近百天的时间在外出差。
按照工作规定,从总部到核查现场必须24小时到达。因为化学武器的存放点一般都较偏远,所以这些时间大多都花在飞机、火车、汽车和走路上了。核查之后还要在极短的时间写出报告,再由于时差的原因,感觉到“整个大脑像是灌了浆糊”,这让他费了很大劲去适应、去克服。
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印度,全年都是夏天,在40多度的高温下,穿上不透气的防化服去核查,10分钟就能让人有虚脱的感觉。罗华政的这种高热体验不止在印度,还有利比亚的沙漠。
冬季最冷的时节,罗华政的小腿会奇痒,这是他去乌克兰留下的后遗症。当时气温零下30多度,由于天然气不足,饭店、旅馆都没有暖气,留下了永久的伤。
法国巴黎发生恐怖袭击的时候,他正好在那里出差,让家人捏了一把汗;叙利亚动荡的战局没有挡住他们的脚步,因为有化学武器的存在。
罗华政说,如果做了人质,说明自己还有利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全的。事实是,杀害人质的事时有发生。他展示了一张照片,背景是联合国成员国的国旗。他说,外出执行任务之前,通常都要在总部留下可能是人生最后一张的影像。
艰辛的付出,终会得到回报
“我去的时候,为P-3级化工生产专家核查员,2010年提升为P-4级核查员。”罗华政说,这是现在禁止化武组织核查员的最高级别专家。
由于他表现出色,获得了联合国国际禁止化武组织的连续两次续约,总共在联合国国际禁止化武组织工作9年,这并不是每个专家都能获得的荣誉。
联合国国际禁止化武组织于2013年因其为消除化学武器而做出的诸多努力,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该组织获奖后,为其骨干成员颁发了证书和奖牌。这或许是罗华政今生获得的最高荣誉。
“对于你在帮助建立一个无化武的世界方面的辛勤工作,我对此表示由衷感谢……再一次,对你在技术秘书处的优秀工作表示感谢。”这是今年1月,联合国国际禁止化武组织总干事阿赫麦特·由祖姆库在罗华政归国时写的一封感谢信。
在5月12日的座谈会上,致公党九龙坡区委主委郭晏麟动情地回顾:
虽然长期生活在异国他乡,但罗华政所交党费在该支委中是最高的;每逢佳节,他忘不了向组织中的成员发来问候和祝福;回国休假时,向组织汇报思想;主动承担调研课题,悄然开展调研……
对于今后的打算,罗华政思路清晰:担任化工学院老师,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将工作经验和教学相结合;拟在化工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几个方向加强研究,力争在产学研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参加党派工作,积极参政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