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的品格 一座城的幸福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如是说。
一座城市的文化,一座城市的幸福,离不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5月中下旬,市政协常委视察和一场意见交流会把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重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白象街仿巴洛克式建筑,悦来会展公园海绵城市效果,老旧小区错落有致的绿植,新中梁山隧道的开建……对城市发展的变化,委员啧啧惊叹。同时,对如何提升城市规划水平、保护历史文化风貌;推进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建筑水平、推进节能城市建设;城市交通枢纽建设互联互通;营造城市宜居环境,推进市容环境整治和垃圾综合治理,委员们又有了更多思考。
白象街的仿巴洛克式建筑
助力互联互通
让百姓生活更便捷
本报记者 凌 云
近几年,重庆也被列入世界“堵城”名单了,市政协常委郭汝齐对此并不感觉意外。身为市政协人资环建委副主任,这些年来,他目睹重庆城市规划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感受到了发展过程中的“城市之痛”。在随市政协常委视察团视察城市交通建设互联互通情况时,虽然看到中梁山隧道扩容改造工程进展顺利,但郭汝齐心中却还另存一番思考:隧道通车后,真的就能完全解决这一路段的拥堵状况吗?
“还需要对交通路网结构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解决因路网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突出矛盾。”他建议加快西南方向内外通道建设,真正缓解成渝高速中梁山路段拥堵问题。
怎样让老百姓出行更容易?在常委视察中,委员们针对城市道路建设问题提出了建议,希望做好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布局规划,建议根据高速公路建设规划标准,重新核定重庆境内高速公路的限速标准,充分发挥好高速公路的功能。委员们还认为,我市轨道交通存在规划滞后问题,建议加快编制我市轨道交通项目,多方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开工进度。
市政协常委周铁军是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院长,记者留意到,在随团视察万科金色悦城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时,他一直用手机认真地拍摄着预制构件和样板房的细节。“升级、安全、舒适、环保,是未来建筑产业的关键词。”在他看来,通过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推进绿色施工,实现节能减排,改善人居环境,是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
周铁军认为,要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规模化和产业化是重点。“建议大力引进国内外现代化建筑优势企业、技术和产品,学习借鉴先进的发展经验和做法,加快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建设。”他还强调发挥政府在建筑产业的主导作用,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加强实施监管,制定培育扶持骨干企业及产业现代化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具体实施计划。
为了让老百姓居住得更满意,委员们也纷纷出谋划策。建议建设主管部门加快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标准,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提高我市装配式建筑在房地产施工建设中的比例;建议装配式建筑应在综合考虑安全性、舒适性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性化、生态化、合理化;……
除了高起点、高标准、科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周铁军等委员还在继续思考着“出路”的问题:能不能利用渝新欧铁路通道,面向西部、面向世界输出我们的钢结构产品、混凝土构件,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或者把目光投向广大农村,“如果现代化的装配式施工更多地进入农村,相信一定会为农民造福!”周铁军对此满怀信心。
巴南区界石环保型垃圾转运站
助力美丽山水城市
让“重庆味”更浓郁
本报讯者 邓永宏
市政协某考察组不久前在江苏等地考察,外地人对重庆有太多的赞美之词,但他们都淡忘了,唯有那句“重庆味似乎还不够”,让他们铭记在心。
重庆两江合抱、青山纵隔,“一岛、两江、三谷、四脉”的自然山水格局得天独厚。如何让“重庆味”更浓郁一些?市政协常委视察团在视察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及主城美丽山水规划情况时,也在思考“重庆味”。
千城一面肯定突不出“重庆味”,如何在林立的高楼中体现出重庆的特色,怎样保存、延续重庆的历史文脉?形成的共识是,要在规划上下功夫。
藐视规划的现象让人痛心,常委们从现象说起:有的开发商把本属于公共资源的池塘、小溪围进了小区;曾经预留的站点,开发后变成了绿地,后来不得不更改规划图;地下管网未经很好规划,污水就直接排在了河里;重庆火车北站因为规划未落地,南北广场至今未贯通……
“主城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让政协常委们感到欣慰:通过规划既留住大山大水、中山中水、小山小水,为子孙后代留下绿色遗产,又融山、融水、融绿,提高宜居水平,形成“四山两脊四十丘、千溪百湖江两江、半城山水满城绿,立体都市新画卷”。
保护利用山系、水系、绿系的规划呈现在眼前,政协常委们欣慰的同时对规划还有话说,他们把建议带到了常委视察意见交流会上:
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角度做好规划,争取资金,保护好水资源。
新增绿地、湿地,在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建立一些街边公园,让市民充分感受海绵城市的成果。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案例,树立了样板,要充分考虑经济性、提高实用性,同时把核心区的环境治理、交通拥堵问题,列入重要的议程,制定实施计划,做到新区有样板、老区见实效。
主城区与区县和农村的规划应同步,绝不走用经济发展补偿生态灾难的老路,做到规划与建设同步。
树立规划的权威,修改规划发扬民主,通过法规维护规划,不断提高规划和建设水平。
推动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恢复实施对重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很重要,同时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对增强“重庆味”也很重要。要根据城市的性质、特点、功能和历史,从长远着手制定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让市民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起的成果。
随着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和绿色生态城市建设,“重庆味”更加浓郁就不仅仅是美好的期待。
炒油厂土坡菜地整治
海绵城市效果
助力破解“城市病”
跨越“陷阱” 山城更具魅力
本报记者 凌 云
“主城区四山夹两江,不利于污染空气的扩散,应充分考虑重庆的城市环境容量,严格控制建设密度!”市政协常委苑鲁再次提起这个话题,语气铿锵。在他看来,重庆特殊的地形地貌和独具魅力的“山城”建设,虽然成就了美丽的现代化都市,却也带来了空气不流通,导致城市居民呼吸系统患病率居高不下的严重后果。
城市人病了,城市自然也健康不起来。而苑鲁的担忧还不仅于此,在他目之所及,重庆人引以为傲的巍巍青山也未能在“城市病”的蔓延中幸免于难,“南山、歌乐山、缙云山……主城肺叶好些已被开发得惨不忍睹,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如何治理城市高速发展中的“城市病”?苑鲁和他所在的常委视察分团开出了“药方”: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让城市规划尽量顺应自然,不搞过度开发,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同时严格建设执法管理,明确责任主体,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力量,加强违法建筑整治等工作。
城市日益现代化,文化缺失也是“病”。在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进行视察的过程中,委员们也有深深担忧:为什么还有人说重庆是“文化的沙漠”?那是因为,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研究还存在短板,历史文化保护实施中还面临诸多难题。城市建设中如何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委员们的建议是:大胆解放思想,打破僵化思维,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实做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脉保护与传承,着力形成全民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尤其要注重对巴渝文化的研究和整理,进行深度挖掘,以彰显其价值。”苑鲁在发言中呼吁道。
市政协委员、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赵芾一直对城市交通问题特别关注。他认为,重庆要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破解交通拥堵这一“城市病”,必须跨越“小汽车陷阱”。
赵芾认为,由于应有的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和空间预留不够,尽管城市建设大手笔架桥修路,但收效甚微。“公交优先是破解‘小汽车’陷阱的最佳选择!”赵芾建议,以公共交通体系优先布局来构建城市可持续拓展的框架,落实公交优先理念,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开发建设。“特别是要从以往修桥修路所诱导的小汽车优先的城市交通陷阱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向加大公共交通等公共设施投入方面倾斜,整合地面公交体系和各类交通方式,提升城市效能。”
视察团第一分团的委员们在建言中还特别强调,城市规划要体现与时俱进,要尊重专家和公众意见,保持科学性、严肃性和连续性。委员们认为,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规划建设决策水平,有关城市规划建设重大项目的实施,应充分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精准规划、精准建设,通过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来提升城市吸引力与活力。
湖广会馆
老旧社区改造后,市民健身更方便
助力城市综合管理
推动立法 找准市政管理着力点
本报记者 叶新昀
“应当加快推动城市管理立法,尽快出台城市综合管理条例,形成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厘清市民真正需求,找准市政管理着力点,提升便民利民水平。”在5月27日召开的市政协常委视察重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情况意见交流会上,本次常委视察第五分团的委员为“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及利用”支招。
背街小巷整治有力、街面秩序进一步规范、环境卫生得到较大改善,城市形象得到了提升,市民满意度逐年提高——通过前期对江北区南桥苑小区、巴南区界石生活垃圾中转站、炒油场、乌洋街社区等地实地走访,常委们较深入地了解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情况及城市垃圾综合处理及利用情况,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但面对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作为市容市貌的管理者,市政部门该如何应对在推进建设美丽山水城市的进程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要深化依法治理,提升市政管理‘硬实力’。”委员们达成共识:应尽快研究制定《重庆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为城市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基层干部群众的力量,通过深入调研、实地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收集意见建议,汇智聚力;充分发挥市政协建言献策的参谋助手作用,通过提案、社情民意、调研报告等途径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建言献策,敦促该条例早日纳入审议环节,尽快出台。
对于加强市政管理执法队伍管理的问题,市政协常委张健在发言中提出,要严明工作纪律,加强作风建设,着力提高执法队伍的战斗力和纪律性,杜绝行政执法中简单粗暴、行为过当的问题,使执法队伍能作为、敢作为、不乱作为。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对此,市政协常委王渝江也认为,和谐执法与清明执法同等重要。以矛盾较为突出的临时占道摊点为例,王渝江建议,正视社会实际,一方面采取疏堵结合,先疏后堵的办法,合理设置临时摆摊区,解决部分困难群众生计问题;另一方面强化无证经营和一些违章行为处罚力度,切实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
“一个城市舒适宜人的环境,不仅需要政府的推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市政协委员曹勇更关心如何营造市容管理的良好氛围,“只有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市民参与,才能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对于部分市民对城市环境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较薄弱的现状,曹勇建议,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电视网络等新兴载体,广泛宣传市政管理的相关规章和知识,辅以激励政策,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市民支持市政设施运行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南岸CBD总部经济区集中供冷供热系统
助力绿色建筑
借鉴“大棒+胡萝卜”政策
本报记者 程 卓
“借鉴新加坡‘大棒加胡萝卜’政策,提高开发商对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市政协委员廖洪海在调研中发现,为鼓励发展绿色建筑,我市对绿色建筑补贴已落地,但是补贴的金额并不能支持其较高的成本,在财政补贴无法平衡绿色建筑的高成本时,开发商对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并不高。
从2000年开始,新加坡用“强制”和“奖励”的政策发展绿色建筑。新加坡规定建筑增量部分,必须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否则不能报批、不能验收。如果违法,下次拍地时会取消开发商的资格。新加坡用严格规定保证绿色建筑发展的同时,对绿色建筑补贴建筑容积率,在建筑面积上给予开发商支持,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开发商推广绿色建筑的积极性。“就算是一根胡萝卜,有这样的政策引导和支持,开发商也会开心地吃这根胡萝卜。”廖洪海说。
发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既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是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挑战。由于人们对当期投入和远期效益的关系考虑不够,导致开发商的积极性不高,老百姓对其认识度也不够。“造成在发展建筑节能和推进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出现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市政协常委段泽勇建议,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宣传,力求达成节能共识。建设时更要因地制宜,将项目适应性和投资效率性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虑,避免出现项目长期投入,却得不到回报,或项目闲置。
我市在系统推进全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的同时,主城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也在进一步纵深发展。整治背街小巷周边环境,加强管理违规停车、占道经营等现象,缓解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取得一定成效。
但是居民参与度不高、治理成果难保持等问题,依然困扰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展开。“民生无小事,市政路还长。”段泽勇表示,良好的居住环境是老百姓生活幸福基本的前提和要义,市政工作应该深入落实到我市偏僻之处,以及部分非中心的次级区域,改善这些区域与现代化城市市容市貌不相符的地方。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事关每一个城市居民,需要大家的广泛参与。视察团的委员们提出,管理中应引进协商民主机制,探索社区管理和服务新模式,使管理主体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格局,巩固整治成果。
正在建设中的新中梁山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