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李云龙” 剿匪传奇
“你们知道吗,《亮剑》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人物之一的王近山,他不但打过日本鬼子,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指挥过我们‘璧山’剿匪。”5月13日,在璧山政协会议室,西南服务团一位老同志的话“震惊”了参会人员。
王近山,湖北红安人。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他的故事鲜为人知。
“璧山”匪情紧急
1949年12月1日,璧山迎来解放。1949年12月20日,巴县行政专员公署改驻璧山,更名为璧山区行政专员公署,负责所属璧山、江津、合川、江北、綦江、永川、荣昌、大足、铜梁、巴县10个县的行政管理工作。1950年1月1日,川东军区(第3兵团兼)在重庆成立,隶属西南军区。璧山军分区(第12军第35师兼))隶属川东军区。川东军区司令员便是《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人物王近山将军。
璧山区政协原副主席、参加过西南服务团的离休干部高勤告诉我们:“解放初期,对于璧山军分区和璧山区行政专员公署而言,最大的考验是:国民党反动派溃退后遗留下的小股败军,与地主恶霸和土匪特务狼狈为奸,攻打县乡政府、阻挠征粮工作、烧杀抢掠,气焰十分嚣张。”
当时璧山地区的匪患以大足、铜梁、永川、璧山等县较严重,全区大小股匪约12000人。土匪从1950年1月开始骚动、串扰,多次攻打大足、铜梁、永川、璧山。他们勾结地主、特务、散兵、袍哥及乡保武装等,到处抢夺粮食、破桥劫车、杀害征粮人员及地方干部,并提出“开仓济贫”“专打解放军不打乡保队”“专打山东人不打四川人”等口号,欺骗部分落后群众一起打解放军。1950年1月,大足在一次征粮工作中,牺牲了35位同志,其中参加过淮海战役的有23人,他们没有倒在战场上,却牺牲在了土匪的手里。
土匪的暴行和嚣张,引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和川东军区的重视。1950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川东军区璧山军分区剿匪指挥部”成立,12军35师师长李德生任司令员,领导璧山地区军民开展剿匪斗争。
“惊动”邓小平
为了更全面了解璧山地区匪情,1950年2月中旬,35师及璧山军分区团以上干部会议在永川召开,川东军区司令员王近山参加会议。
会上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强调:剿匪应采取军事进攻、政治瓦解、发动群众相结合的方针;思想上应加强对剿匪工作的重视;应正确掌握“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政策、团结利用一切社会力量进行对匪特的争取瓦解工作;在剿匪军事上,决定先消灭对我危害最大的股匪;对原乡保武装力量进行改造;分析筹粮工作进展不好的原因;剿匪部队决定以一个月时间进行拥政爱民运动等几个政策性问题。
1950年2月19日,王近山将以上情况及时报告给当时西南军区政委邓小平,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做出全面剿匪、征粮工作决定提供了参考。
“亮剑”土匪
在西南剿匪战斗中,王近山指挥川东军区主力,对交通要道和产粮富庶的璧山、涪陵两个地区施行重点进剿。
一方面,他们广泛动员宣传,以政治攻势劝降土匪。先后召开了农民代表大会、保民大会、各界人士代表大会、保甲长会、土匪家属会等一系列会议,发动群众积极揭发土匪,不窝藏土匪,不为土匪办事,反复宣传“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立功受奖”的清剿政策。同时,通过开明士绅和土匪家属开展劝降活动,从内部瓦解土匪,收效非常明显。据当时统计,璧山县劝降土匪总数为2787人,其中匪首135人,收缴枪支3639支,子弹6721发。
另一方面,他们对拒不投降的土匪进行军事围剿。当时盘踞在璧山东西两山上的土匪有10多股,总数有4000多人。在王近山的指挥下,1950年2月23日,剿匪部队在璧山黄木沟、大茅寨一带围剿黄荣卿部土匪100多人。同日,另一支剿匪部队围剿依凤乡土匪韩纯武部,致土匪死伤6人,俘虏14人,其余残部逃窜到铜梁的虎峰乡、新市乡一带。剿匪部队乘胜追击,于2月25日对土匪进行围剿,土匪又死伤30多人,俘虏25人。2月27日,在梓潼乡、丹凤乡活捉土匪38人、围剿89人。2月28日,在铜梁岚风垭干洞子,活捉土匪110人、炸死30余人。同日,在三合乡击退从江津和永川来的两股土匪600余人。4月12日,璧山县独立营围剿二区境内的土匪,首战告捷,生擒匪首巫焕云,并乘势围剿了土匪张绍良部。
据璧山县公安局1950年4月的“璧山匪情”报告,“至4月底,全县土匪已基本肃清”。这次剿匪斗争经过了39次战斗,打死打伤土匪403人,其中击毙匪首15人,打伤匪首5人;俘虏土匪l229人,其中含匪首28人;缴获枪支3086支,子弹10505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