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城市”如何建?
重庆“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设人文城市。这是我市城市建设理念的重大创新,是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点睛之笔,也是重庆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读一则旧闻,心情越读越沉重。《2011中国十大人文城市榜》上,台北、香港、广州、成都、澳门、拉萨、苏州、扬州、青岛、北京各占一席,重庆榜上无名。
咱重庆拥有3000多年的巴文化底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两江交汇,惊涛拍岸,“城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城”,是一座雄浑壮美的山水之城;二战战时首都,重庆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艰苦卓绝,是一座坚强勇毅的英雄之城。直辖以来,重庆弘扬红岩精神、三峡移民精神,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爬坡上坎,负重前行,3200万巴渝儿女用智慧和力量,让千年渝州换新颜,闪亮登场映华夏……
为什么还攀不上“人文城市”?
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对于城市市民而言,既有就业、收入、居住等物质条件的满足,有教育等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的配套,有精神文化心灵的寄托和宜人环境的相伴,还有社会交往、亲情、友谊和尊严的实现。看看重庆,城市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的“城市病”尚在;高楼密集、千屋一面、小区名字洋化的情形比比皆是;文化大师、文学巨著、文艺精品出得很少,那些承载乡愁的老街区、古镇、旧村落、老地名正在开发中消失;粗俗无礼、出口成脏、乱吐乱扔、打麻将胜过读书的陋习并非鲜见……如此不“人文”,与“人文城市”失之交臂就不必大惊小怪了。
如何建设人文城市?必须文化强市,文化先行。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加强城市文脉保护,留住城市的历史人文记忆,留住乡愁;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结合历史传承、地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城市精神。
重庆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之时,就是重庆“人文城市”建成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