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6月07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关注
版面翻页
关注
03

高考改革 我们准备好了吗?

□ 本报记者 程 卓/文 卢俊西/图

2016年重庆市高考经历两大变化:一是不再进行自主命题,从今年开始高考统一使用全国试卷;二是重庆市教委于5月17日公布了高考改革的新方案。

新方案将从我市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新生开始实施,从2021年开始高考取消文理科,全国统考语数外三科,高考成绩为全国统考科目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的总和。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将实行“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制度,即:依据全国统考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昨天下午,考生们走进考点,熟悉考场

又是一年高考时,今天,无数考生走进考场,在语、数、外、文(理)综四张试卷上,挥墨书写奋斗的青春,检验多年的努力。

而5年之后的今天,这样的检验将成为过去。新高考方案显示,5年后参加高考的考生将不再经历文、理综合科目考试,取而代之的是“6选3”的考试模式。

“一考定终身”“应试教育”等长期被诟病的教育弊端,在此次的改革里进行了新的探索。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不论是招生制度的变化,还是考试科目的探索,高考一系列的改革都是在寻求科学、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平衡,不断探索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

这场涉及内容广、牵动部门多的综合性改革,每一次变化都拉动着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等各方的神经,而如何让改革新亮点落实到教育上、受益在学生上,则需要触碰中学和高校教育的本质。

学生们通过运动缓解压力

更多选择模式 成就一个独特的“我”

“面对高考改革的新变化,学校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怎么对接?教学怎么调整?”市政协委员、重庆一中党委书记兼副校长欧健表示,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师也需要从单一争取考试高分的教育模式中跳出来,重新思考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改革新方案对人才培养和选拔提出了新要求,“两依据、一参考”的普通高校录取制度,既对高校的人才选拔提出了多元化要求,也让中学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再形式化。

“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堂外的学习实践,将成为高校的一个招生考核指标,意味着中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将提上计划。”欧健表示,接下来学校将着手制定相应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和办法。“这次改革内容里,减负是特色,选择性是特点,个性化是特征。在自由选择发展的新改革道路上,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一个独特的‘我’。”而这既是对老师、教育理念等软件的新要求,也是对学校硬件设施和课程建设的新挑战。

此次高考改革新方案,除了带来打破“唯分数论”的招生录取制度,也对一刀切的“文理分科”进行了更自由多元的3+X模式探索。

“3”是指每年6月份进行全国统考语文、数学、外语三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取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X”是指取消文(理)综科目考试,由考生根据报考的普通高校专业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6科中自主选择3科,由市教育考试院统一命题并组织实施,在每年3月底至4月初进行考试,考试成绩作为学生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

今年高三的小梅同学对3+X模式很憧憬,她认为高考取消文理分科,让学生自主选择科目学习,对于偏科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大好消息。“政治、历史和生物是我的优势学科,如果没有文理分科,我就可以按照我的所长来选择学习的科目,而不用在当初的文理分科中纠结。”

“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是从一张试卷就可以判定的。”高三的何同学对新的招生录取制度更感兴趣。“新的招生录取制度提出要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这表示招生录取制度在变化,向着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向发展,但是我更期待的是这个评价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高中课程对接 或将开启走班模式

更多的自由也意味着更深的自我认识。3+X模式在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自我了解,对高校专业以及职业规划的认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老师在这方面对学生的辅导,或许也将成为高中的一门新课程。

据介绍,重庆一中已派出两批教师队伍,前往开设有职业规划课程的学校学习。“学校将根据学习成果和实际情况,自出教材,引导本校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所长;帮助辅导学生找准自我发展方向。”欧健表示。

3+X考试科目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性,以往在固定班级上课的学习制度或将被打破,从而朝着“走班制”的方向发展,相应的对教室等硬件设施的需求也会增加。“同时,3+X带来的20种课程组合方式也给学校的课程建设提出了要求。”欧健说。

负责高中化学课程13年,经历了教材、教学模式等变化的邹老师,第一次在高考改革中触及到考试模式的变化。“学生自选的3门学科在3月底至4月初进行考试,而统考科目要6月初才进行。当自选科目考完后,自选学科的科任老师该如何安排后续的工作呢?”邹老师思索着。

考试模式的变化,也让负责高中生物课程的莫老师有不同的思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包含的原则上学完即考的合格性考试,和6选3的等级性考试,意味着学生一年可能会参加几次考试,这样的考试模式也许会让学生长期处于备考的状态,从而增加考试压力。另一方面,统考的英语项目调整为一年两次考试,这或许会拉大城乡差距。城区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多教育资源,这种情况下,家长可能从小学开始就会对孩子的英语学习发起进攻,这又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压力。”

备战高考的莘莘学子

高校选拔人才 如何衔接大学通识教育

“这次高考改革是向更全面、更专业地培养人才的方向发展,对高校选拔录取人才,特别是‘偏才’有利。”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建设经济与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林认为,对于某门学科学习能力特别突出的“偏才”,受文理分科的限制,在以往高考中的劣势反而会在高考改革新方案里变为优势。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根据所长选择科目学习,而且对于高校选拔人才,也提供了更全面的录取标准。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王林担心好的出发点或许会出现偏差。

王林一直关心高校与中学教育的衔接问题,高考改革新方案出台,高校教育该如何对接新的变化?“高考改革新内容中,要求高校提前公布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以及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确定高校专业招收的学科。”但是随着高校公布专业录取需要的学科组合,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即学生的学习面变窄问题。“如果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受较窄的科目学习所限,无法转去另外的专业,又该怎么办呢?”

实行文理分科制度之前,高中学习一直是整体性推进、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直到分科时才结束相关科目学习。取消文理分科后,学生自主选择3个科目学习。这与强调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大学通识教育,又该如何衔接和融合?

在取消文理分科、且提供多元选择化的背后,王林始终认为,应该看到如何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这一本质。“以前分为文理两大科,如今改为6选3自由组合科目,看似学生有了更多选择和对接,但是这个对接是不是高校专业的对接、学生兴趣的对接呢?”

取消文理分科后,学生在选择科目学习时,可能会从考试容易度、大学录取率以及就业率等更实际的角度出发。“以提高孩子学习自主性、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改革,或许会出现规划时的思维和普通老百姓的行为相背离的状况。”王林担心地说。

从小学到大学,学习和教育贯穿全程。新改革方案里,赋予学生兴趣发展的自由和选择,但是贯穿全程的教育,仅在高考这一环的改变和释放,能否真正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王林认为:“人才的培养不是某一阶段就可以完成的,教育应该是一生连续的过程,既有学校教育,也有自我教育,还有社会教育。至于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学与高校教育的衔接,也是高校需要改进完善的方向。”

图解高考改革

(据重庆日报)

相关链接>>>

历年高考改革路线

1977年——恢复高考。

1983年——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1985年——出台一系列高考改革政策和方案,是高考改革真正全面展开的开端:

招生制度改革——改革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制度。原教育部规定,高校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量国家计划外自费生,与国家计划招生并行,即称“双轨制”。

考试科目改革——开始推行“3+2”考试方案,上海试行“3+1”方案。

标准化考试——从美国引进了包括试题编制、考试实施、阅卷评分、分数组合与解释四方面内容的标准化考试。

自主命题——上海市率先试行自主命题,开始高考分省命题的探索。

1996年——保送生和招生并轨改革。

2000年——增加春季高考。

2001年——取消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

2002年——网上录取。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高考时间提前1个月。

2004年——除已实行自主命题的北京、上海外,经教育部批准广东等11个省、市实行高考自主命题。

2008年——全国开始实行平行志愿录取。

2014年——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