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周恩来赴外就医始末
周恩来右臂骨折(资料图片)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岁月中,周恩来殚精竭虑、日夜操劳,积极奔走于各地,深入大后方和前线战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凝聚各方面力量,为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这期间,周恩来还走出国门赴苏联治疗臂伤,向共产国际进一步介绍宣传了中国的抗战情况,为中共和中国抗战争取了大量援助。
蒋介石特派飞机相送
1939年7月10日,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后,在赴中央党校作报告的途中因马受惊,不幸受伤,造成右臂粉碎性骨折。因为当时延安的医疗条件很差,治疗了一个多月效果仍不佳,右肘处于半弯曲状态,无法伸直,右臂肌肉也开始出现萎缩,如不及时治疗,有终生残废之虞。于是中共中央决定送周恩来赴苏联医治。
由于延安没有飞机,中共中央只好电请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派专机送周恩来赴苏治病。但抗战期间,交通工具本就奇缺,航空资源调配更是紧张,加上周恩来身份特殊,航委会对此事进退维谷。
蒋介石闻讯后勃然大怒,严令航委会必须派专机赴延安接送周恩来。就这样,在蒋介石的特殊关照下,1939年8月27日,一架美制道格拉斯大客机抵达延安。周恩来一行乘机飞抵兰州,然后转往新疆迪化(即乌鲁木齐),并从那里乘苏联专机飞至阿拉木图(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最后坐火车抵达目的地——红色之都莫斯科。
用最节约时间的治疗方案
苏联政府对周恩来的臂伤十分重视。据任弼时秘书师哲回忆,苏联专家曾先后进行三次大会诊,提出了两个治疗方案,供周恩来选择:第一个方案是把肘骨拆开,另行接骨,好处是愈合后胳膊可以运转自如,缺点是所需时间较长。第二个方案是不开刀,采用按摩治疗的方法,这样做所需的时间短,缺点是将来胳膊只能在四十至六十度以内活动。周恩来考虑到“国内工作很忙,不允许长期在国外治病”,坚持选用第二个方案。
但从后来发现的史料来看,实际上当时苏联医生是给周恩来做了手术的。邓颖超1939年10月8日致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米特洛夫的一封信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周恩来在医院治疗臂伤的经过。据记载,手术是9月19日在克里姆林宫医院进行的。这次手术只切除了一小块突出的骨头。拆线后实施按摩治疗疗程,主要是按摩、烤电、运动和浴疗,目的是使受伤的手臂逐渐恢复运动机能。按照当时教授和医生们的最初估计,周恩来的手臂将可以弯曲45度。经过一周卓有成效的治疗,他的手已经可以移动,手部的颤抖也已经减轻。但是,邓颖超在信中也指出,根据现有的情况可以肯定,尽管以后手的弯曲程度要比预料的大些,但是要完全恢复是不可能的,这只手最终将是半残疾的。
尽管不需要动大手术,但治疗过程却是异常痛苦的。注射麻药后,医生要把周恩来的胳膊强行按在一定的角度上加以固定,麻药失效后,周恩来经常疼得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然后是按摩,使萎缩的肌肉恢复生机,依旧是疼痛难忍。但周恩来凭借着极强的信念和毅力坚持下来,顺利完成了治疗。
“工作比医病重要”
周恩来在医院总共住了两个多月。在治疗期间,他经常不顾医生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劝阻,忍着疼痛在病房里夜以继日地工作。师哲回忆道:我几乎每天都到医院去探望并陪同他几个钟头,帮助解决和处理日常事务中的一些问题……他说:“工作比医病更重要嘛!我这是外伤,影响不了我的思路和工作。我头脑清醒,精力旺盛,有时兴奋之至。”
刚出院,他为共产国际撰写的5.5万字的《中国问题备忘录》也完稿了。他详细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现状、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式和特点、中国共产党各方面的工作以及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情况。
周恩来又于1940年1月根据那份备忘录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上连续做了两天报告。他引用大量数字,分析抗战以来中日战局的变化情况、中日双方的优劣势和强弱点,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武装英勇战斗的事实,并得出结论: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十分重视周恩来的报告。经过研究讨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作出决议,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肯定了中共抵抗日本侵略的武装斗争。决议指出:中共当前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千百万中国人民来克服投降的危险。据此,执委会主席团向共产国际各支部(各国共产党)提议:展开最广泛的同情与援助中国人民的运动。
此外,周恩来还分别会见了驻共产国际的欧洲各国共产党领导人,并到莫斯科郊外的中国党校、国际儿童院中国部看望了在那里的中共党员和孩子们。
1940年2月25日,周恩来等人乘火车离开莫斯科。两个半月后,他又回到重庆继续主持南方局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