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惨案
大隧道全民防空的见证
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资料图片)
重庆“六五”大隧道惨案已过去65周年。纪念“六五”,是对逝者的哀悼与对侵略者的仇恨和警惕,也是要记住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民的奋斗与牺牲。大隧道,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防空掩体,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惨痛和悲愤,还应该有更多的追忆和思考。大隧道和数千个抗战防空洞,是全民防空的见证,是重庆人对抗战的特殊贡献。
较场口大隧道是战时紧急开挖建造的大型防空避难设施之一,总长2500米,容纳定员为4388人,最大容量为6555人。据相关资料显示,惨案当天,这里挤进避难的人数“至少超过一倍”,即达万人以上。如果我们从悲伤中抬起头来,想想这个隧道的挖掘,应该看到历史的更多启示。
重庆防空工作起始于1935年。有关部门派出人员到南京中央防空学校受训,回来后即筹组防空专门机构,成立了“防协”办事处。1936年重庆行营主任顾祝同就曾派专人与当时市长李宏錕等共同研究设计,在地方人士配合下,自筹资金,开凿两条隧道,并且规划了先由临江门、夫子池、石灰市、保安路、大梁子等几处分段实施。这成为后来构筑大隧道的先声。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当年末国民政府就制定了在临时首都建造大规模防空设施的计划。由政府出面组织展开了规模较大、形式多样的防空壕洞构筑,还在中央公园择地开工建筑地下及地面防空避难壕室模型,布告民众及单位仿效建筑。当年,重庆就建成各类掩体54个,可容7208人避难。到1939年,建造的防空洞、室、壕、道达951个,容量为25596人。
1937年12月22日,重庆防空司令部、重庆市政府、成渝铁路工程局开始正式踏勘重庆防空大隧道,紧接着成立了大隧道工程处。1938年8月2日,重庆举行了大隧道开工典礼。当时规划大隧道由朝天门至通远门、临江门至南纪门,横贯老城区的南北东西,计划完工后可容纳4万人。遗憾的是,开工典礼刚结束,就因经费紧缺变更计划:建小型隧道,计全程4000米,预期半年完成。又因为中央、地方财政拖欠工程款,致使工程直到1938年12月仅开出19个进口洞,后来计划又多次变更,直到1940年8月还在请由行政院核拨隧道通风排水等重要设施经费。1941年7月,即大隧道惨案发生后一个月,才由防空洞工程处分四期工程赶速凿建大隧道直井通风洞等重要设施,完善管理规则。
虽然紧急情况下投入使用时工程尚未做好后期完善工作,接着就发生了较场口“六五”大惨案,但从整个抗战全局看,大隧道的投用是为抗击空袭投入了巨大的保障力量。当时在重庆的德国记者曾向日本军人介绍重庆防空洞说:“重庆的防空设施天下第一,大防空洞有一英里半长,内部曲里拐弯,市民的训练也有素养,利用轰炸挫败其战斗意志是不可能的。”
1940年春,在继续修筑大隧道的同时,政府组织开展扩大防空洞运动,重庆市民积极响应,仅3月份就有120处动工,防空壕、洞、容量成倍增长。市民自筹资金、自己动手兴建了大批各式各样的防空场所。
到1944年秋,重庆的公私防空洞已有数千个,容量为45万人,其中有6段大隧道和10个公用防空洞安装了防毒门幕。防空设施的逐步完善,使战时首都对抗空袭能力大大加强。有研究资料表明,1939年平均每颗炸弹造成伤亡为5人,1940年时为1人,1941年5月止,平均3颗炸弹造成一人伤亡。
防空场所不仅是消极防空的掩体,还是抗战的战斗岗位。当时大多数机构办公地迁到了郊外,留在市区的军政机关纷纷修建了防空洞。轰炸来临,公务员便避入防空洞继续办公,各种会议在空袭时迅速转入防空洞继续进行,维持了重要工作的战时运转。兵工厂在防空洞车间造枪炮,新闻媒体在防空洞编稿、印报,从政府首脑到医生、记者、教师、保育员和一般小贩,都依靠防空洞维持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抗战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
当年数十万人同仇敌忾一起动手挖洞掘壕,特别是,建筑工人和民工,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条件下,仅凭有限的黑火药和传统钢钎、铁镐,就在山岩石壁中打出几十个作为兵工厂厂房的大岩洞,更在地底下几十米深处挖掘出几千米的大隧道,这难道不是人间奇迹?
今天,再谈及防空洞和防空大隧道时,我们应该记住:大隧道,不仅仅是一场大惨案的发生地,不应该是惨案的代名词。我们还应该记住当年大隧道修建工程的艰苦卓绝,记住全民防空的战斗精神和不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