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6月2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健康
版面翻页
健康
04

守护苗乡大地

——彭水县国土房管局提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能纪实

□ 作者 陈永南 吴燕 余显成

引言:

土地,贵为孕育世间万物之母体,也是构建宏图大业的根基。伴随人类文明进程的日新月异,地球村变得越来越拥挤,开发用地早已频频告急,防不胜防的地质灾害此伏彼起,特别是像彭水这样“地无三尺平,坡有七分陡”的武陵大山腹地,拓展空间可谓处处“碰壁”,如何以有限的土地获取无限的收益,这已然成为迫在眉睫、亟待破解的难题。

作为全面运筹苗乡广袤土地资源的彭水县国土房管局,积极顺应当前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强势崛起的新常态,坚持耕地保护和资源节约的基本国策,加快深化国土资源改革进程,提高国土资源保障功能,在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负重前行。

夯实根基 激发活力

作为悠悠数千年传统农耕沿袭的华夏大地,我国人均耕地不过1.4亩,仅为邻国印度的二十分之一。为守护“寸土寸金”的耕地资源,彭水县国土房管局从严规范,划定162.7万亩耕地为不得逾越的红线,而且又在红线范围内锁定109万亩永久性保护基本农田为不得触碰的“高压线”。通过综合运用“建设性保护、管控性保护和激励性保护”等有效手段,依托县财政每年下拨的330万元管护专用款,对高标准农田、基本农田和一般耕地编列专项预算,扎紧耕地护卫的“篱笆”,使宝贵的土地资源不致被“蚕食”和挪占。该县实行村级土地协管员制度,每月发放300元的补助,开展全天候巡视守护。尽管彭水县幅员有3903平方公里,但实际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27.95%,且25度以上的坡耕地多达80%,而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坡耕地超过10万亩,“一分土地,万分珍惜”成为苗乡人的共识,由此,开展大规模农村土地整治正当其时。

该县润溪乡的不少村庄,孤悬在海拔1100多米的茂云山上,贫瘠的坡耕地倾斜严重,不管是下雨或者翻种,土壤都会不断向下滑动,甚至水土流失一空,无论种什么,都不会有好收获,村民们纷纷离家外出,导致被丢弃的土地一片荒芜。该县国土房管局因势利导,果断把这一方土地纳入全面整治项目,与县烟草专卖局协同出手,把一块块“碎片化”坡耕地平整成几百亩连为一大片的烤烟种植地,并配套建成了灌溉便捷的山塘沟渠和方便运输的机耕路……栽培附加值更高的烟叶等经济作物,给村民们带来远比过去千篇一律种植红薯、包谷翻几番的丰厚收入。

该县平安乡也在土地整治的改造中换了模样:过去星罗棋布的小块状坡耕地被彻底平整,使之大块成型;一道道用石头砌成的坚实堡坎,形同挡住土壤下滑、流失的屏障,呈倾斜角度的块块坡地变成了深翻耕作后的层层梯地。据该乡负责人介绍,仅纵横交错的新建田头机耕道就超过7万米,大多数村民都乐意把耕地流转给专业化种植的蔬菜经营大户们打理,同样的土地,已经产出高达数倍的收益。

县国土房管局通过引进重庆绿海农业开发公司,对高海拔山区2000多亩撂荒坡耕地进行生态农业开发试点,种植出了高品质的纯生态蔬菜,被香港商家全部订购,成为全市两大供港蔬菜基地之一。

整治一方土地,富裕一方百姓。“十二五”期间,彭水县共实施土地开发整治项目48个,总投资2.7亿元,补充耕地3.95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2.41万亩。与此同时,节省建设用地9425亩,新增农用地8829亩,有效突破了“用地荒”的瓶颈。从2011年起,彭水县连续5年跻身全市耕地保护榜单前三甲,国务院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检查组曾给予彭水高度评价:“真正做到了惠民政策在基层放到了最大化。”

“十年九灾,三年大灾,一年多灾。”地处武陵山乌江大峡谷中的彭水县地质环境脆弱不堪,断层、裂隙、滑坡等随处可见,其中地灾高发区达700多平方公里,占地域总面积近20%。该县共有设立警示标志的地灾隐患点451处,而列入2016年“金土工程”搬迁避让的就有11处,多达35户。“早安排、早行动、早到位、早落实。”由县政府应急办牵头,县国土房管局等8家单位的精兵强将组建成了挺进一线的应急救援队。通过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构筑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四重”网格化管理体系。每个地灾点完成了“一对一预案”,共设置451名监测员,落实村级责任人200多名,片区负责人48名,地质队负责人16名,地环站负责人7名,形成了722名骨干组成的群防群测队伍,做到“一点一人”、“一户一卡”、“一点一图一表”。今年6月2日凌晨,彭水突降强暴雨,最大雨量达178.8毫米,由于紧急处置预案得当,“砥柱中流”的抢险大军成功搬迁撤离危难之中的15家农户共77人,均无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成功处置险情12起,其中双龙乡小坪村3组地灾点在滑坡之前成功预警,提前撤离了4户农家共7人,赶在部分房屋垮落、塌陷前拯救了村民生命安全。对地质灾害的预防、警示和抢险,形同为广阔的土地资源撑起了强有力的保护伞,崇山峻岭、沟壑纵横的苗乡大地上,已经筑起了众志成城、化险为夷的坚固屏障。

锐意进取 矢志不渝

中共彭水县委书记钱建超来到县国土房管局调研时,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深化国土开发利用对现代化进程布局的认识……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要做好城镇化这篇文章。”

“三山夹两槽,两江隔三地。”容纳18万人口的彭水老县城被紧紧“龟缩”在6.6平方公里(包括水面)的山沟里,扩建用地在全市所有区县中名列倒数第一。“山那边有好地方。”同老县城仅一山之隔的靛水乡终于托起了苗都城市发展的希望和担当,面对苗乡大地新型城镇化的“一号工程”,该县国土房管局首当其冲地成为全面开发彭水新城的“排头兵”,扛起了征地拆迁的艰巨重任。

这里仅前期工程就达6.94平方公里,比整个老县城有过之而无不及,征用开发土地上万亩,光是36个重大项目施工就要场平整治地块近50处,拆除旧房1400多户近30万平方米,搬迁坟墓4122座……诚如靛水街道办事处主任钟兴云所介绍,国土房管局的工作人员不辞辛劳,不分白天黑夜地上门走访、宣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村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建设新城就是造福民生、致富百姓。当初的新城规划中,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用地达720亩,后经多次压缩调整,减少到300亩,整整节约了420亩转为经营性建设用地。对此,县国土房管局局长严海林一语中的:“这至少可以产生2.5亿元以上的土地收益。”如今,这座希望之城已经初步成型,10多万平方米的安置房早已竣工封顶;破土而出的体育中心运动场已露出身影;长达9公里、宽为48米的景观大道形同纵贯新城主干的支撑;已有8家行政机构和两所学校入驻扎根。靛水乡这个昔日偏僻孤寂的荒野小镇开始悠然转身,蜕变成当之无愧的苗乡新县城。

在老城之外再造新城,在老城之内开辟新区,这就是“关山围城”的彭水人充分发掘土地资源潜能的精妙布局。地处乌郁两江交汇处南侧的“老虎口”,扼居老319国道进出县城的关山口,形同峡谷绝壁中的“咽喉”,开发空间一无所有,但执着的苗乡人敢于“虎口拔牙”,把几百万立方米的危岩山体变成平坝。县国土房管局通过周密筹划,拆迁178户蜗居住家,并引导开发商依山就势,驾驭上百米的原始高差,巧用层层退台设计,通过大规模开山造地,终于在两江大桥南桥头打造出数万平方米的两江广场和数十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从而使这个早前偏居城市边缘的两江片区,与老县城庙嘴半岛商贸区及河堡集贸区形成“三足鼎立”。

同倚江傍河的重庆众多区县一样,滩涂荒地成为靠水码头起家的“乌江苗都”开发拓展的又一道难题。早年县城的乌郁江畔,曾经是水流沙坝的泥泞河滩,可谓污迹斑斑,垃圾成山,有碍“乌江明珠”的观瞻和脸面。县国土房管局没有放弃这一片狼藉、杂乱不堪的滩涂资源,他们借助重庆主城两江四岸的景观工程样板,联手县水务局和市政园林局,在全面渠化河道,构筑防洪大堤的基础上,建起了长达13.96公里的两江一河(九曲河)六岸堤防工程景观,从此,地盘狭小,拥堵不堪的老县城开始“变脸”,富有苗都特色的“南滨路”和“北滨路”成为提升城市空间形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城北蜿蜒而过的九曲河谷,过去举目可见落差达几十米的大片滩涂,县国土房管局义无反顾地把这块“烫手山芋”整治成276亩公共设施和房产开发用地,昔日烂河滩上的棚户区建成了上百万平方米的最大住宅小区——阳光国际,并为老县城增加了3%的空间容积。

在彭水,曾经毫无使用价值的滩涂荒地不但能转化成市政设施的建设用地,也能整改成工业产能的开发用地,这就是大有可为的滩涂经济。郁江之滨的保家镇是彭水工业园区的大本营,这个引领全县新型工业化,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的大型基地,就是通过全面改造陈园坝900多亩滩涂地而建成。充分利用废弃荒地,彻底盘活存量土地,是该县国土房管局逐一化解用地供需矛盾的难能可贵之举。

已经有三项建筑景观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彭水蚩尤九黎城,就是建造在茫茫摩围山下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岭,往昔荆棘丛生、寸步难行的沼泽之地,如今变身为宏伟壮观的苗族文化圣地,堪称苗都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的惊艳之笔。

“千尺之台,始于垒土。”搞好土地资源的发掘、整合与承载,就是为构建宏伟大业的新型大厦打下牢固基础。曾经获得国土资源部4次表彰的彭水县国土房管局,决心深入推进固本强基的全方位服务,以更加坚实的脚步,踏上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之路。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