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6月2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春秋
版面翻页
春秋
03

神奇的包鸾竹席

□ 作者 代 磊 熊鹏程

包鸾,是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境西南部的一座小镇。这里不光风景秀美,还是远近闻名的竹席之乡,包鸾竹席的美名,可谓声名远播,名扬海外。

此地竹席以细软凉爽、体感柔、韧性佳和工艺精湛而出名。竹席成品呈淡黄色,篾纹细密,薄如蝉翼,在光线的照射下呈半透明状态。上面织出的花纹变化多端,有动物、花草、字、花边等图案。竹席质地非常柔韧,一张1.8米见方的包鸾竹席,甚至可以折叠成新华字典大小,展开就复原,没有一丝折痕。

“包鸾的竹席,必须用冷竹!如果用水竹替代,那竹席编出来就会硬邦邦的,睡着不舒服不说,纳凉性更是赶不上冷竹。”竹席手艺传承人舒文海还在坚守着。

包鸾竹席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那时湖广各地的大量居民逆江而上,迁居至四川境内。其中一支杨姓家族从湖北进入丰都,发现包鸾水草丰美,物资富庶,遂在此定居下来。但久居楚地的先民并不适应丰都潮湿闷热的气候,于是将漫山生长的冷竹砍回家,铺成竹床睡觉,以度炎夏。竹床虽透风凉快,但竹节凸起,坚硬硌人,睡上去很不舒服。勤劳善思的杨氏先祖,经过多次尝试,最终摸索着把冷竹劈为竹片,打磨成竹丝,再编织出席子,这样的竹席平整光滑,柔韧耐磨,而且铺在床上,凉意顿生。从此杨家编织竹席的手艺世代相传,后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改进技艺,使包鸾竹席日趋完美,成为夏季居家纳凉的上好用品。

记忆中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个家庭拥有一张正宗的包鸾冷竹席,就如同拥有了一件真正的奢侈品。包鸾竹席不仅畅销全国,还远销海外。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镇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20多岁的青年,几乎人人都会编织竹席。当时,仅包鸾场镇就有80多家店铺出售竹席。

那时候还年轻的舒文海每年白露之后,便和父亲带上镰刀,背上背篓羊马(木制人形农具),到屋后的梁山上砍竹子,再背回来分选,破竹,刮篾加工,为接下来繁忙的编制工作做好准备。竹席必须得赶在入夏前编制出来,以应时需,所以每年的编制季是短暂而繁忙的,也是劳累的,不过却也是幸福的。“那时,靠编席子就能养活一家老小!”舒文海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现在不行咯!”一句感叹,舒文海又将我们拉回到现实。“席子不好卖咯,编席子的人也少咯!”和很多非遗项目一样,包鸾竹席也越来越面临尴尬的处境。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包鸾竹席的居家功用在逐渐减退,生产量急剧萎缩,走遍整个包鸾镇,从事竹席编织的家庭已经不到10家,而且几乎都招收不到徒弟。除了像舒文海这样坚守的老手艺人,几乎再没有年轻人愿意回来学这“挣不了钱”的编席手艺。包鸾竹席编制技艺的传承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濒临失传。

为了抢救民间技艺,弘扬传统文化,包鸾竹席于2013年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此外丰都县正在拟定包鸾竹席的保护计划,并将分段逐步实施。“祖辈留下的手艺,怎么能丢在我手上?”竹席手艺是祖传的,有家族血脉的温度,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舒文海不想手艺在自己手上失传,是他对家族的责任;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