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北碚发行记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机关报。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后,《新华日报》社迁重庆继续出版。重庆《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一直出版,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勒令停刊。至此,《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共出版9年1个月又18天。
《新华日报》在重庆的发行,不仅宣传了抗战,也使党在群众中的威望越来越高,极大地促进了抗战时期人民力量的形成。当时,在北碚这个抗战文化氛围浓烈的小城,《新华日报》的发行,从秘密到公开,在群众尤其是在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秘密发行和代销
起初,北碚民众教育馆馆长、救国会成员、中共北碚党组织负责人罗中典,以个人名义,主要以秘密的方式独自发行《新华日报》。罗中典离开北碚后,由共产党员樊恒才组织《新华日报》在北碚的秘密发行。由于国共合作和抗战形势变化,《新华日报》曾交由重庆救国会成员高孟觉在北碚开设的销售进步书刊的“五月书店”代为发行,后来,由于该书店被国民党特务捣毁,致使发行中断。
建立发行站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周恩来在重庆领导南方局,对国民党顽固派从政治上和宣传上进行了猛烈反击。
南方局猛烈反击的措施之一就是扩大《新华日报》的发行面,在北碚建立《新华日报》发行站。周恩来请与北碚实验区署区长卢子英关系密切的郭沫若,给卢子英写信,请予大力支持。周恩来在布置这项工作时,特地交待《新华日报》社社长潘梓年,在去请卢子英支持建发行站的工作时,还要向其说明当前受到顽固派迫害的严重性,请其慎重考虑。潘梓年派营业部主任于刚和顾造新,持郭沫若亲笔信和潘梓年专函,到北碚会见卢子英,卢子英看信后表示大力支持,立即将信交实验区署建设科长高孟先办理。在中共党员周人举等的协助下,租用北碚广州路40号民房,1941年8月《新华日报》北碚发行站成立。
第二年,《新华日报》北碚发行站迁到北碚天津路8号,一直到抗战胜利。张茹、顾造时、钟纪民、左明德先后任北碚发行站站长。
《新华日报》北碚发行站发行范围除北碚城区外,还发行到合川县城、草街、巴县青木关、兴隆场,以及璧山、铜梁、江北等地,平均日发行量1000份,最高日发行量达到2000多份。
《新华日报》在北碚的发行,对指导北碚的革命斗争起到了重要作用。个别失去组织联系的中共党员,通过发行站还找到了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