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融巴山
—— 城口县慈善扶贫纪事
本报记者 彭世祥
老区城口,挂牌国贫县。
当慈善阳光撒播,巴山深处的精准扶贫注入新动力:情暖万家、助医助学、扶老助残、帮村扶贫……这些慈善品牌,生于扶贫义举,温暖着最需要帮助的人群。
从救急到帮扶,从助力到铺路,从“补充”到“兜底”……精准到人的慈善扶贫,正积聚有识之士的爱心与力量,以慈心善举扶助身处困境的人群,驱散阴霾,重拾幸福,同奔小康,传递大爱之下的时代正能量。
情暖万家:点燃希望的火苗
每到隆冬时节,银装素裹的大巴山,别是一番美景。
而对于生活在大山里的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重病人等困难人群,却视“景”为“祸”——大雪封山,天寒地冻,衣食难寻!
每当此时,“慈善情暖万家”活动滋润渴盼的目光:爱心人士伸援手,雪中送炭解急难。在责任和寄托中,县慈善会几名老干部,历时月余,奔走山乡,虽年逾七旬,仍不惧坡陡路险,爬坡上坎,踏雪留痕,送去党的关怀,献上慈爱之心,让最困难的人得到及时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慈善情暖万家”活动,县委常委、副县长谭晓龙率队走访慰问最边远的明中、厚坪、东安等乡近100家困难户,进村入户,关爱到人,解决了孤残儿童、残疾军人、退休村干、五保老人的一些特殊困难。“我们又见到了当年的土改干部。”跋涉于高山雪岭,往返于深沟峡谷,生动实践基层慈善,所到之处,群众称赞,表示要自力更生,为国家争气。
厚坪乡庙坪村年仅10岁的徐连玉,父亲瘫痪在床,母亲弃家出走。别人10岁时还在撒娇,徐连玉却用小小身板撑起了一个贫弱的家,一边独自照顾残疾父亲,一边坚持上学读书,勇敢面对生活,赢得村民称赞。面对困难家境,谭晓龙将其定为重点帮扶对象,并随后联系爱心人士给予长期资助。
作为与民政、扶贫办、工会、社保等部门的配合行动,城口“慈善情暖万家”活动,每年有底数、有重点,路径清晰,公开透明,浓浓的爱大写暖暖的“善”。自2013年春开始,县慈善会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向近2万户困难家庭送去慰问金及物资共500多万元,发放15-20万元救助100多家重病、残疾和重灾户等特困家庭,让他们在困境中看到希望。2016年元旦、春节之际,县慈善会筹资近20万元,对百名留守儿童、百户特困户、一所敬老院开展送温暖活动,在助学帮扶与温暖过冬的善行中,让慈善文化闪现在深山的每一个角落。
助学育人:托起明天的太阳
教育落后,人才奇缺,这是城口老区一直的拖累。
知识改变命运,科技引领未来。城口脱贫的治本之策在于扶贫扶智、助学育人。
然而,“一生入学,全家返贫”已非个例。在城口乡村,由于经济落后,有近半数的学生上学难,成为家长的沉重负担。
再穷不能穷孩子!教育成就他们的未来和希望。不能因困辍学,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有困难大家帮,众人的力量无穷大。县慈善会温情地倡议,牵起一双双坚实的大手——“托起明天的太阳”慈善助学活动传递着爱心“接力棒”,为寒门学子圆梦求学之路。
2013年8月,城口建筑行业举行声势浩大的捐资助学活动,38家企业和个人共捐款60.5万元,共资助贫困新生150人,成为全县助学人数最多、金额最大的一次慈善行动,贫困高中生“依恋阳光班”随之开办。随即,交通企业创新助学帮困新模式,对接鸡鸣乡小学,捐资120万元,建立全县首个助学基金,每年用利息解决该校寄宿学生的生活困难,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以此为起点,社会各界接续给力。老区“托起明天的太阳”慈善助学活动,连年丰收,点燃了更多穷困学子的求学欲望。2015年,全县高考上线1200余人,其中本科以上达573人。许多新生既喜又忧,不菲的学费成为圆梦大学的拦路虎。
为让山里孩子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县慈善会又在全县掀起“为希望续航”的助学热潮。县农委指定专人抓助学义举,发动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捐资助学,得到赵孝春、冉茂林、蔡春茂、熊兴桂等16家企业捐款近9万元,为近30名贫困新生解了燃眉之急。县交委确定爱心人士,为龙田、河鱼、鸡鸣等特困乡的贫困新生开展定向捐助,解决了近20人的入学难。远在新疆务工的修齐镇居民张定根,在为长联村小捐资30万元的同时,又定向持续帮扶2名贫困生至大学毕业……
山里学子的困苦,引起了远方“亲人”的关注。2013年10月,重庆浙江商会九龙坡分会赵章光会长、方钦生书记一行来到老区“认亲”,踏访秋风冷雨中的城口中学、双河中心校、明月小学,他们被学校之难、求学之苦所触动。随即,他们组织68名爱心会员向城口县捐资36.4万元。在此基础上,该会建立了总额为300万元的“重庆市九龙坡浙商公益慈善基金”,计划用10年时间,每年不低于30万元,定向城口县捐资助学。
2015年,该会组织“春风爱心行动”特色助学计划,60余名爱心会员捐资助学人数达到301人,助学金约42万元。赵章光会长自己带头捐助50名学生,同时在2所学校各设立1万元的奖学金。
这一刻,《远山的回声》清脆响起。联谊大会上,6所城口受助学校的孩子们质朴的谢意,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一声声真挚的话语,还有受助学生满意的高考成绩单,让赵章光们感到一阵阵心热。
孩子是希望,是未来。改写他们的命运,就是在改写贫困的格局。以“扶贫助教”为重点,县慈善会还在为“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希望续航”聚集更实在的爱心力量,期望那些生在人生逆境中的孩子,都能遇见自己的“天使”!
爱心助医:力挺生活的脊梁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压“穷”了一个家,让“顶梁柱”直不起脊梁、富不了生活。
“慈善救助群体,80%是贫病家庭。”大病患者多而缺医少药的现实,让县慈善会会长瞿成林纠心不已。爱心助医因而成为城口慈善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往往,救助对象就在身边。2013年3月,来自外地的县农委年轻职工何思龙,被诊断为白血病,妻子无业,小孩刚满周岁,昂贵的医疗费用让其全家陷入绝境。县委常委会上,大家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为之动容,四大家“一把手”带头捐款,与会人员当场捐款达2.7万元。而县慈善会也领命,进行具体的专项救助。
“一份支持,也许就能让他的生命得到延续;一份关爱,也许就能让他的信心倍增。”“涓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海,积少成多的爱心,也许能换回他阳光般的笑容,换回他健康的身体。”常委一班人的慈善行动,带动了社会各界的救助热潮,更得到了全市农业系统和兄弟区县同行的热情资助,县内外爱心捐款达30多万元。这些来自山里山外的慈善大爱,延续了年轻职工宝贵的生命。
成就感更在于救人于垂危。救治双河乡重度烧伤儿童杨小平,值得一提。当孩子生命危及时,其父母均远在他乡。县长牵头救助工作,慈善会迅速发起倡议,并通过市慈善总会协调推进,在重庆主城举办义演义卖晚会,募集善款7万多元,将烧伤儿童送往西南医院救治,还启动建立了烧伤儿童救助基金。幸运的杨小平很快痊愈,重新回归课堂。
当然,何思龙、杨小平背后,还有许多“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也期待着这样的帮扶,期望着让绝望变成希望。为让更多家庭挣脱病痛和贫困,县慈善会以大爱之心敬畏生命,竭力延续着爱心助医的慈善情怀。
从县领导指定的救助对象,到自觉找来的困难群众;从扶持一直无治的先天性病患,到资助借贷无门的绝症病人;从重燃疾患家庭的希望之光,到助解父母亡故的痛苦之情;从连续捐助留守女童吴海燕治愈白血病,到及时资助基层老干部杨前兴赴大医院急救……在为病患群体解除病痛的生动实践中,老区慈善人正在以恒远的善心呼唤生活的光明——
大爱之下,疾病不再可怕。有了爱的延续,人人都能把笑容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