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沉下去 巧解身边事
—— 南岸区政协持续助推社区治理创新小记
通讯员 方 莉
“我捐10万元帮助佘家岗片区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中大路,我赞助2万元”……6月15日,在南岸区政协委员广阳组工作会上,陈柯、王传霞等委员为改善社区环境纷纷慷慨解囊。
而就在前不久,鸡冠石镇政府也向该地区委员组问计社区治理,委员们建议“首先成立自治式物管,社区不再干物管的活儿,镇政府还应合理平衡物管与业主之间的关系……”镇长当场纳谏。
这是南岸区政协掀起的新一轮助推社区治理创新的热潮。
南岸区将居民诉求和矛盾按“大事、小事、私事”3类进行分类处理,因打造了“三事分流”的社区治理创新经验,成为了重庆市唯一一个“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过去三年,在南岸区探索创新的步伐中,不乏委员们的脚步。今年5月23日,区政协出台了落实实验区建设任务的文件,各委员地区组再次纷纷响应。
精准建言 社区减负增效
“严格控制单位、部门将本该属于自己承担的工作摊派给社区,遏制社区工作行政化势头”。2013年1月21日,在政协全会开幕式上,区政协首次协商议政。面对全体区领导,委员郭同永的大声呼吁,赢得热烈掌声。第二年5月29日,《关于切实减轻工作,加强工作保障强化村(社区)服务功能的实施意见》出台,社区承担的251项公共事项与村承担的153项公共事项均减少到62项。
社区减负是社区自治的前提,能否真正落实呢?区政协持续关注,组织委员走访调研了20多个社区,对明减暗不减问题了然于胸。2014年11月27日,一场专题协商会召开,良方开出:“社区减负不能单兵推进,要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承接减负后的工作任务”。分管副区长叶自玫当场要求相关部门落实委员意见。2015年1月22日,在区政协九届四次全会开幕式上,“只有上级单位和部门加大减政力度,从源头上减负,同时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指导,才能真正让社区政社分离”,区政协社法委主任胡雁冰的直言再次赢得全场共鸣。
此后,各类社区公益站、自治小组、社工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相继建立,成为了引导居民参与自治,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为顺利推进“三事分流”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委员下沉 引导社区自治
在助推社区自治顶层设计的同时,区政协还充分发挥委员地区组组织优势,按行政区划将227名委员分为14个组,全部化整为零下沉到社区(村),让委员按“三事分流”原则,积极引导群众厘清自己与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主动参与社区自治。在委员们的帮助下,一个个探索基层自治管理与民主议事协商机制的生动实践由此展开。
海棠溪街道土庙子片区是典型的“脏乱差”区域,坊间戏称“堕落街”。政府数次动迁未果。
该如何妥善解决问题呢?区政协委员海棠溪组组长徐华维常常往居民中间跑,摸清情况后,他向街道提出,整个搬迁过程,每栋楼房要有3名居民代表全程参与,评估机构由居民自主选择,补偿方案全面公开,签约与补偿情况全部上墙。于是,2014年3月3日至5月2日,短短两个月时间,328户居民签约率高达96.3%,并无一上访案例。
“多亏了巫云德委员的帮助,华竹小区的群众才没有上访”,南湖社区书记如是说。长期以来,因停车位问题,华竹小区业主与物业矛盾不断升级,群众情绪也不断发酵。2015年5月,作为律师的巫云德委员多次作小区业主代表的工作,让他们明白这是业主自己的事儿,不应找政府,可成立业委会,由业委会聘任物业公司,重新签订服务合同,合法维护权益。经多次沟通,华竹小区业主代表采纳了巫云德的建议,有效化解了社区纠纷,维护了社会稳定。
……
如今,南岸区政协助推社区治理创新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委员们积极出资出力的热情高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期三年,好声音还将接力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