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7月0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统战政协
版面翻页
统战政协
02

石柱政协委员助特产搭上“网络快车”

“标杆佛手”成致富“航标灯”

佛手丰收

 

通讯员 谭华祥 文/图

“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政协委员提案,通过建立‘标杆佛手’基地带动佛手产业,目前已大见成效!”日前,石柱县沿溪镇滨江社区佛手基地,县医药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谭邦义自豪地说,近年来,该公司采纳政协委员提案,加强基地建设,实施网络营销,打造的“标杆佛手”成为增收致富的“航标灯”。

见效迟缓 佛手产业遭遇尴尬

佛手是一种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中药材原材料。为解决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问题,国家首批启动的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佛手规模种植率先落地石柱县西沱、黎场、沿溪等乡镇。2002年,石柱县由县医药公司牵头,按照“公司+农户+科研院所”的模式规模发展佛手产业。

然而佛手产业没有让库区移民增收致富,更没让公司获得效益,大量佛手树命归老百姓刀斧之下。

“佛手为多年生木本中药材,开初几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这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他们对佛手不闻不问,甚至出现毁树种粮的现象。”谭邦义说,当年规范栽植的佛手基地,渐渐被一片片茅草取代,政府和企业只好望“树”兴叹。

委员提案 佛手产业起死回生

2010年,石柱县政协经济委组织部分委员开展三峡移民后扶工作专题视察调研,对佛手产业没有真正成为三峡移民的“摇钱树”而成为“刀下冤魂”叹息不已,及时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形成了《创新模式发展佛手产业致富库区移民》的集体提案。

该县医药公司接到县政府批转的委员提案后,喜出望外,看到了佛手产业的未来。

通过当地政府协调,谭邦义在沿溪镇滨江社区集中流转土地150亩,同时在库区其他乡镇建立“标杆佛手”基地。

为确保委员提案落到实处,石柱县政协给库区乡镇政协委员布置了特殊的“课外作业”——义务调节佛手基地建设相关矛盾纠纷,义务指导群众做好在地佛手大田管理。

“实践证明,通过建立‘标杆’的形式引导带动广大移民规模实施的发展模式是对路的。”沿溪镇镇长向大祥说,老百姓要的是实惠,只要效益好他们会紧跟而至。

谭邦义说,目前基地每亩年均采收鲜佛手2500公斤以上,按照4元/公斤计算,亩均年产值超过1万元。

委员助力 佛手搭上“网络快车”

就在“标杆佛手”大量投产产生“标杆”效应的时候,佛手销售难又成了一只无形的“拦路虎”。

为了打破这一瓶颈,助推库区群众增收致富,2013年,石柱县政协先后多次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深入佛手种植基地与企业负责人、库区群众“把脉问诊”,提出了“借助互联网拓展佛手销售渠道”的建议。

石柱县医药公司收到石柱县政府批转的建议后,高度重视,于2014年底创建了“中国佛手网”,开始尝试利用当下最流行的互联网销售平台推介石柱佛手,让全县佛手搭上了“互联网+”快车。

互联网的推介,让石柱佛手很快走向了全国,全国各地的中药材商家纷至沓来,对石柱佛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广东中药材经销商王川更是“捷足先登”,在深入实地考察后,于2015年8月与石柱县签下了1000吨佛手鲜果的收购合同。

“我们对佛手的需求量很大,到处找货源,没想到石柱还有这么好的产品。”王川说,一次偶然“网遇”,他们与石柱开始深度合作。

在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和倾力帮助下,截至目前,石柱县已发展在地佛手1.5万亩,预计2018年全部进入盛产期并通过“互联网+”销售鲜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等同步推进,年综合产值有望实现2亿元。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