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6年07月0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统战政协
版面翻页
统战政协
02

委员不懈呼吁

东华观藏经楼迎来300年首次大修

通讯员 何莉 孙俊

明代的“勾头”、清代的“滴水”(勾头、滴水均为专用名词)、保存基本完好的圆木柱、雕工精细的斗拱、栩栩如生的动物图案……走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华观藏经楼复建工地,委员们被现场摆放的这些“宝贝”吸引住了,纷纷围了上去,争着欣赏和拍照。

“东华观藏经楼原址复建工程已经开工近半年了,我们请了具有古建筑资质的施工队伍,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施工,还有半年就能完工了,到时,一定请大家来验收。”

6月24日下午,渝中区文化委副主任杜胜凯对前来视察的渝中区政协副主席彭洪森及学习文史委部分委员介绍道。

历经劫难,藏经楼岌岌可危

“终于开始修了,这么多年的努力总算见成效了!”

“每次一下大雨我就担心它会跨掉!”

“说了不白说,看来委员的话还是有作用的!”……

说起藏经楼的复建,委员们感慨良多。

据史料记载,位于渝中区凯旋路的道教圣地东华观始建于隋代,明天顺七年(1463)、正德十一年(1516)重建,清康熙年间维修。这座当时主城最大的道观有殿宇三重,内设殿堂9个和藏经楼,后有花园、住客、库房六大间,规模宏大,巍峨壮观。据《蜀中名胜记》云:“城中有东华观,观后有东华十八洞,皆相通,相传东华真君于此得道。”惜经战乱、大火等劫难,大部分殿堂被毁,仅余下三分之一的庙宇和住房。1939年,又遭日机轰炸,道观更加破损;后因修筑连接上下半城的凯旋公路,道观又被分为上下两段,仅藏经楼原貌尚存。

建国后,该地被一印制厂使用,后又开辟为火锅店,长期烟熏火燎,火灾隐患严重。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渝中区政协委员多次提出提案、专题报告,要求迁出工厂,搬走住户,恢复道观原貌,并挂牌保护。在各方的努力下,2000年,该处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种种原因,其维修一直未能落实。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风雨的侵袭,藏经楼越来越破败了,其安危无时不牵动着委员们的心……

柳暗花明,古道观迎来“新生”

2013年初,渝中区政协学习文史委的委员们又一次来到这里,面对日益破败的文物,委员们痛心:

文物保护迫在眉睫,一旦损坏,将愧对子孙!

委员们的呼吁终于有了回应。区委书记唐英瑜在有关会上强调,渝中区文物集中,但基础条件差,现实要求高,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加大投入,认真做好文物保护,积极推进文物修复工作。他特别强调,保护是一切工作的前提。

2014年底,区政府拨出专款1500万元,妥善安置了原印制厂职工,将藏经楼地块交给文物部门。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原住在这里的两家人都是原印制厂的职工,政协委员第一次去时,他们就表示愿意搬出去,并期待着早日住上新房,因等待时间太长,他们都先后带着遗憾离世,这次住上新房的是他们的子女。区文委和区文物管理所组织力量对该地块内的非文物建筑进行了拆除,并制定了详细的复建方案,经过文物专家的反复论证,施工队伍终于进场。

“在拆除时,我们对原建筑构件给予了很好的保护,对其中能够继续使用的都进行了编号,争取尽量较多的使用原材料。”在复建现场,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对笔者说。

“这些柱头、横梁是什么材质的?”笔者指着支撑房梁的粗大的圆柱问道。“全是木料,有的柱头是原来的,有的是这次新买的旧木料,大小粗细基本一致。你不知道,这些木料真不容易找,我们可是跑了好多地方才找齐了哟!“徐晓渝的回答让笔者看到文物工作者对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在拆除时,发现明代和清代的材料都有,经专家讨论,决定采用明代的砖瓦样式,我们将专门定烧几窑砖瓦,力争把这个至清康熙年间后第一次的维修工程做好、做精,把一个崭新的藏经楼奉献给大家,以此感谢政协委员们的关心。”徐晓渝的话让大家感到十分温暖,也充满了期盼。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