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太极 从现在开始
陈氏太极第12代传人张贵生展示太极魅力
如今,太极拳对身心的保健功能早已得到普遍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始了解太极、练习太极,太极拳爱好者数量得到极大扩展。各级学校将太极操、太极拳设为课间操;许多广场舞动作也直接源自太极拳套路或由太极拳改编而来。
但您真的准备好练习“太极”了吗?
了解太极拳,是练好太极拳的先决条件,每招每式都包含着深奥的哲理,潜藏着攻防的呼应、虚实的变化、刚柔的转换……其文化内涵深奥莫测,具有搏击、健身和娱乐多重功能。从空间着眼,它素有“拳打卧牛之地”一说,无论坐卧行走跑跳腾挪都可练习;从时间考量,作为内家拳,日积月累练习太极、不仅保鲜身体机能,也是最逆龄的实战技能。这也是太极越来越受到中外人士青睐的魅力所在。
有不少名家议谈和专业论著。它“法自太极,体现于武术,根于礼仪之邦,源于道家、儒家、医学、武术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看上去动作轻柔舒展,太极却是前人从实战中总结经验、结合《易经》及《黄帝内经》等编制而成的搏斗套路,对练习者的体能、体力、智力、毅力以及悟性等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太极的健身功效无需累述。但,太极≠健身。
无论哪一种健身方式,都应该以“健”为目的。在达到让自身更健康的目标之前,首先要保证不得损害现有的健康水准。
我们的身体、生理机能依从大自然的规律;太极拳理也是因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大自然的规律。演练太极,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练习太极也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每一次习拳前后应当进行充分的热身和放松训练,让身体保持最好的状态。部分没有舞蹈、体育基础的学员,有可能在柔韧性、协调性等方面有所欠缺,容易导致动作招式变形,更需要增加拉抻、平衡等形体训练。
太极拳既修身、也修心,不仅能改善身体素质、也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健康,无论从事脑力工作还是从事体力工作的人都能够从练习太极中获益。
太极拳作为道义之拳、重德之拳,强调“身心兼练,性命双修”,要求练习者深怀道义之心,不贪不争,真正从思想深处解放自己,“致虚极、守静笃”“拳虽武艺,得其正道,无往不宜”。
太极拳要求松静、柔和,要求动作松柔、圆活、松而不懈、身正体舒、气沉丹田、内劲节节贯穿,以求达到导引经络,通常气血。所谓“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心静体舒”,有意识地、能动地控制调节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可解除神经系统过度紧张,减轻压力。
练习太极,对职场人群因为失眠造成的心理功能障碍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能延缓记忆力、注意力的衰退,改善信息加工速度,调节思维运动、抑制能力,提高稳定性有良好影响。
练习太极,不仅对中青老年具有积极作用。所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学习太极,强身健体的同时能够促进内心的强大、增加自信心。旁观武馆近几期青少年培训班,多数参训的孩子从肢体协调性到举止韵味、气质风采都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让笔者不禁感慨太极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