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不可缺失的装备
万人大转移、最大城中湖出现溃堤险情、多个地下隧道被积水吞噬、地铁被灌、小区变为“孤岛”……这是武汉7月上旬摊上的“大事”。
有专家称,必须承认这次的暴雨和洪水比往年更大些,但是,人们对城市生态的规划与建设没能跟上发展步伐,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去年4月,武汉市入选国家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目前正在进行示范区建设。此后3年间,武汉市将投入102亿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把排不出去的水蓄起来,等洪峰过了再“挤”出来。
海绵城市是城市的发展方向,因为它能涵养水源,缓解“热岛效应”。
重庆,也是国家首批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如何涵养水源,缓解“热岛效应”,市政协委员一直在关注。
海绵城市从这里出发
今年5月19日,市政协常委视察团第二分团对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进行视察。
市政协常委们在两江新区悦来新城看到,海绵城市建设将实现三大目标——
一是削减面源污染负荷:对初期雨水进行渗透过滤处理,做好源头控制,减轻初期雨水对江河的污染。
二是削减径流峰值:通过滞、蓄等措施削减因山地地形高差大,天然下渗不足导致的较大径流峰值,避免水土流失、城市内涝,减轻下游城市洪涝威胁。
三是降低用水能耗: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源水的提取,解决山地城市工程型缺水问题,降低能耗。
据市城乡建委副主任游正焜介绍,悦来新城海绵城市建设范围18.6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万人,现已开工建设4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8.5亿元。
由于我市不同地区在地貌、降雨、径流、水系等方面差异较大,为有利于下一步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推进悦来新城国家级试点建设的同时,结合五大功能分区战略,还在万州、璧山、秀山分别开展市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到203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建设海绵城市先天后天都有不足
市政协委员、民盟大渡口区委副主委胡军在今年的一份提案中提出,我市海绵城市的规模量还较小;对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综合利用,以及利用和增强城市的园林、景观、绿地、水系等城市“海绵体”研究得少;目前我市少有企业涉及该领域。
市政协委员、民进沙坪坝区委副主委田鹰在提案中列举了一个现象:一方面是斥资建设庞大的雨水排放系统将雨水径流排出城市,另一方面却是城市地下水补给不足和淡水资源缺乏。一个美好的愿景随之产生:如果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降水时,可以实现吸水、蓄水等功能,当需要时,又可以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那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的矛盾,还有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要让海绵城市走得更好
市政协常委梅忠智在两江新区悦来新城看了试点、听了情况介绍后很是感慨,他希望能在人口聚集区域见到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比如,在解放碑、朝天门、观音桥等繁华地段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让更多市民分享到建设成果。
胡军委员建议采取不同的方法,收集、储存、利用、排放雨水,达到“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有效利用的目标。如瑞士,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修建雨水储水池,经简易和深度处理后,用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等。又如新加坡,建立大型蓄水池,利用其储水和兼排水功能,暴雨季节,分时排放,其余时段利用其储水功能,作为园林绿化和洒水除尘用水。同时,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城市水系、城市绿地、城市景观、公园布局等,综合设置建设形式多样的适宜的城市“海绵体”。
田鹰委员则提出,利用智慧化管理模式,如建设地下水报警系统,对其进行360°动态监测等,兼顾控制水量与水质,从点到面,形成分布式的管理网络,在雨水径流到达受纳水体之前进行处理和利用,降低径流总量、改善径流水质、补充地下水,助力海绵城市建设。同时,还要合理规划用地布局,使新开发的雨水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武汉摊上的“大事”,对大家是一种警示。有媒体发出了这样的声音——水患追问:谁偷了武汉的“海绵”?其实,给一座城市添上“海绵”这样一件装备,已成为社会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