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创新“沃土”
——记涪陵区政协常委马永刚
图为马永刚(右一)向市级相关部门介绍涪陵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情况
“我国工业的发展方式都是‘追赶型模式’,产品缺乏竞争力,说到底就是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而创新,离不开适宜生存的沃土。”博学、谦逊,是涪陵区政协常委、区科委党组成员马永刚留给笔者的第一印象。
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半导体物理专业的马永刚,从事科技管理工作已31年。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工业创新,为推动涪陵企业走上新型工业化的创新之路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收潲水青年圆创新梦
2013年初夏,涪陵区科委举办了一场“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路径图工程培训会”。当专家正在解析福建省一家与城市垃圾打交道的小企业是如何步入创业板发展时,马永刚发现会场后排的一位青年几次欲言又止。
培训会结束后,他快步追上该青年,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通过聊天得知,该青年名叫巫刚,是每天和气味难闻的潲水打交道的个体户。刚才听讲座时,他心中也萌生出一个创新梦,但由于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较低端,因而心里很没底。
“这个项目不错,既可以解决城市每天源源不断的餐厨垃圾,还能创造出更多更新的资源型产品。”巫刚的创新梦,得到了马永刚的关注和支持。他与同事四处登门拜访,寻求技术支持,终于促成巫刚的企业与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形成了通过餐厨垃圾处理,生产燃料、肥料、乙醇与光合菌等多种产品的全资源化技术方案,并获得国家创新基金资助,还使巫刚成为全国创新大赛的获奖者。
“创新有风险,让不少人望而却步,更让很多企业畏缩不前。”马永刚认为,吸引企业参与和尝试“创新”,关键在于要让企业家们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创新”的概念,“推动认识”做到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步子就迈得更实。
创设科技风险投资基金
2011年,在国家大力倡导成立“风险投资基金”的背景下,马永刚萌生了成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的想法。
马永刚通过调研,做了大量相关的数据分析,并草拟项目方案,积极争取重庆市科委、涪陵区政府的支持。在项目获批后,他立即寻找符合项目条件的公司发起成立基金,并联系风险投资基金公司参与组建。为了让项目尽快落地生根,那段时间马永刚不停地向上级汇报情况、修改方案,半年里多达30余次,他常用“马不停蹄”来形容自己那段时间的忙碌状态。
在马永刚的努力下,最终以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为契机,形成了涪陵区科技金融投、保、贷、补、扶体系,其中包括两千万的种子基金和五千万的科技担保基金。
“种子基金支持科技创业团队和中、小、微企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规模较大的企业。”马永刚说,有了这些基金做后盾,企业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才走得更踏实、更有底气。
在履职中助力创新
“科学是用数学语言对事物运动进行描述而揭示规律,而优美的文字可记录事物、昭示真理,两者有共同之处。”虽然是理科出生,但马永刚的文字功底也很深厚,并被他运用到履行政协常委、科技界别小组组长的职责上来。
他撰写的《在涪陵区打造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提案,积极为涪陵企业的高新技术开发、信息化、工业化发展出谋划策,所提建议意见悉数得到采纳;围绕旅游产业发展撰写的《新型涪陵文化旅游业态创新研究》等理论研究文章,多次获得区政协表彰;参与区政协城市色彩建设专题调研,并执笔撰写《涪陵区城市色彩建设研究报告》,获得了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的肯定,推动相关部门开展涪陵城市色彩专项规划工作。
“创新就像登山,有种能够不断挖掘潜能的享受,会上瘾。”马永刚笑着说,此生,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