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相传 握手青春
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搭建两岸青年交流桥梁
在同宗同文的历史背景下,两岸关系日益密切。每年寒暑假,各个旅行社、台湾和大陆高校,以及两岸各机构之间,都会举办各种夏令营交流活动。不论是强调素质拓展,还是游学观光,在促进两岸青年的交流沟通上,不同需求的夏令营活动提供了不同的平台与机会。
自2004年起,全国台联以“龙脉相传、青春中华”为主题,每年定期举办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12年坚持,让12000多名台胞青年有机会到大陆各个城市,了解改革开放后大陆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重要桥梁。
台胞青年游览白帝城
改变:“原来重庆这么美!”
在游览了洪崖洞夜景、古色古风的磁器口、繁华时尚的解放碑购物广场等地后,重庆呈现出来的面貌颠覆了李能广的想象。
就读于台湾亚洲大学的李能广在大四之前从未来过大陆,参加今年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重庆分营的活动,是他第一次来到这个位于大陆西南地区的直辖市。原本以为是一场平淡无奇的观光游,没想到一路充满惊喜,“来之前我想象中的重庆大概是一个乡村模样,没想到这里的建筑这么现代,夜景这么美,和之前的想象差别超大!”
7月10日重庆分营正式开营,以“关不住的记忆”为主题,与台胞青年共同交流重庆“九开八闭”17道老城门的历史,体验巴渝文化,随后前往洪崖洞、磁器口、解放碑等景点,感受重庆历史与现代的融合。
得知赵庭报名了今年全国台联的夏令营活动,台中科技大学的同学对她的重庆之旅充满了担忧,食品是否安全卫生?大陆青年是否友好?
太多未知与朋友口中的“危险”,让赵庭一路上心怀忐忑。到达目的地后,游览这座城市的真实体验,让各种忐忑转瞬即逝。重庆小面、麻花、凉粉等一众美食,瞬间征服了赵庭和小伙伴们的胃,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志愿者的朝夕相处,也打消了两岸青年能否友好相处的顾虑。
来到重庆后,真实与预想的反差,可以代表许多第一次来渝的台胞青年的感受。“回去后我一定要和他们讲讲,重庆的人与物和他们想象中的其实很不一样。”说起重庆,美食给赵庭最多惊喜,“火锅好美味!大陆的食品卫生没有那样可怕,一路上尝了好多美食,我也没有吃坏肚子。”
姜泓希是第二次来重庆,谈及再来的原因,他说理由很简单,“因为三峡太美了。”
理由虽然简单,但是在重庆市台联会长许沛看来,这正是夏令营活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她亲自全程带领了三届夏令营活动,“孩子们一届比一届‘开放’,对新事物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对重庆发展的理解和判断更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夏令营活动就像一座桥,两岸的文化教育、经济发展等方面可能会有一些不同,但是青春没有两岸之分,青年交流与两岸情谊的增进,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润物细无声或许更好。”
每年活动结束后,机场分别时,总会出现两岸青年相拥哭成一团的情景,这更坚定了许沛对夏令营活动效果的预期。
大家为7月过生日的4位台胞青年庆祝生日
契机: “我更倾向于来重庆发展”
7月11日,夏令营的营员们登上游轮开始长江三峡的旅程。沿途经过了飞檐展翼、依山修建的江上明珠——石宝寨塔楼,三面临水、刘备托孤的白帝城,峭壁飞檐、绿竹青山的神女溪……短短几天的时间,从风景、人文到经济发展,来自台湾的青年们对位于大陆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有了较为真实的了解。
重庆、台湾两地相距约1600公里,是无法缩短的地理距离。为了进一步加深两岸青年的交流,重庆市台联在今年的夏令营活动中创新了形式,首次增加了台胞青年参观在渝台资企业活动,给台胞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一些思考或机会。这一活动环节将在以后的夏令营活动中延续下去。
“渝台两地关系非常密切,重庆已是第三大台商投资聚集地。”台商企业家、重庆市台商协会第十一、十二届会长李文勋,在重庆发展已有26年。这是他首次接待重庆分营台胞青年。李文勋深感时代发展给予两岸青年交流难得的机会,“夏令营活动是台胞青年了解重庆、了解大陆的一个契机。”
时间回到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重庆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艰苦,李文勋来到这里投资160万美元办热水器厂。“落后”是他初到重庆时最深的感受,“1989年的重庆,市内出租车仅有4辆,重庆宾馆有2辆,另一家外资宾馆有2辆。”如今重庆城市交通飞速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
回想起当年重庆的落后,更让李文勋感慨今天的发展。作为台湾第一个落户重庆的生产类企业家,如今李文勋的热水器厂已成为年产值达3亿元人民币的综合型企业。在带领企业在重庆发展的同时,李文勋也成为重庆改革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经济发展促进人才交流,渝台两地经济交往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来重庆投资发展,也为两岸人才的互通提供了机会。
大陆为鼓励创新创业所提供的政策支持,以及李文勋在大足打造的百吉慧谷创新创业基地,吸引了不少台胞青年的兴趣。李文勋表示,欢迎台湾青年来重庆就业创业,促进两岸青年人才的交流发展。来自台湾佛光大学心理学系的黄振家表示,“相较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重庆既有发展的潜力与机会,竞争压力又不及这些一线城市那么大,如果有机会,我会更倾向于来重庆发展。”
台胞青年参观在渝台企